赤芍(清热凉血药)

言身的记事本 2024-11-01 16:31:06

中药赤芍在《神农本草经》中未分赤白,统称芍药,故《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功用,包括赤、白芍药两者,认为其“味苦,性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名医别录》在前基础上,补充了芍药“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等功用。《本草经集注》最早提出了白芍之名,并区分了赤芍、白芍。至唐末宋初,赤、白芍逐步分用。《本草详节》指出:“芍药……赤者散邪,能行血中之滞。……赤专入肝家血分,而一于破散者也”,即赤芍能散血,为活血行滞之品。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芍药,未分赤、白。《诗经》中“赠之以勺药”之句,其中“勺药”,即为芍药。勺为舀东西器具,古时用芍药根末勺许以制食物毒,故有“勺药”之名;因从草本,又作芍药。芍药之花甚美,古有“花相”之称,芍药具观赏、药用双重价值,亦有认为芍药命名与其花绰约有关,如《本草纲目》就解释道:“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其别名有犁食,意为制服食毒;将离,意为芍药常作为临别时的赠物,如《韩诗外传》所云:“勺药,离草也”,故有将离之名。后世医家区别了芍药的赤白,有赤者名木芍药、白者名金芍药的区分,亦有红芍药、赤芍等名。《中华药海》解释赤芍命名时言道:“本品形似芍药,花红色大而美丽,根亦红色,故名”。

中医

中药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四川。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本品气微香,味微苦、微涩。以切面粉白色者为佳。切厚片,生用。

本品性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

注意:血寒经闭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现代药理

中药赤芍主要含芍药苷、羟基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羟基芍药苷等单萜苷类及没食子酸葡萄糖、丹皮酚等多元酚类化合物。

芍药苷对不同佐剂诱发的关节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改善IgE复合体诱异的过敏炎症反应;芍药苷有解热镇痛、镇静等作用;丹皮酚等多元酚类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此外,还具有保肝护肝、抗胃溃疡、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肿瘤、抗抑郁、保护神经细胞、改善学习记忆等作用。

时间:20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