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未映先热,在越南掀起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文化风暴。
影片尚未正式登陆越南院线,盗版片段已通过社交平台蔓延,甚至引发南北网友从角色解读、文化归属到血统论的激烈骂战。
这场争议不仅折射出越南长期存在的南北裂痕,更揭示了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播的复杂性与本土认同的深层博弈。
影片在越南的传播始于一场“意外”。
春节期间,部分越南观众跨境至中国云南河口县观影,随后将枪版资源配上越南语字幕在国内传播,短时间内积累百万流量。
这一文化消费行为迅速演变为意识形态的战场。
北越视角强调哪吒的“中华血统”,认为其形象承载了儒家伦理与黄河流域神话的基因,甚至晒出福建陈塘关遗址照片佐证文化正统性。
南越视角则将哪吒解读为“东南亚反叛者”,结合印度教神话中的那罗鸠婆形象,声称其精神内核更契合南越追求自由、反抗权威的价值观。
双方从角色内涵吵到地域血统,北越网友以“南方猴子”嘲讽南越的东南亚基因,南越则以“经济优越论”回击,矛盾直指历史与身份认同的断层线。
越南的南北差异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千年历史与殖民遗产的叠加结果。
北越自西汉起受中原王朝管辖,汉字成为官方文字超千年,儒家伦理深植社会结构。
而南越历史上属占婆王国,印度教信仰与高棉文化影响深远。
法国殖民者通过《中法新约》割裂越南,推行“分治策略”——北越保留部分汉文化,南越则加速西化,西贡的法式建筑群成为这一政策的缩影。
基因检测显示,北越人群与中国南方汉族基因同源性达23%,而南越更多融合东南亚血统,这种生物学差异被政治化,成为互攻的“武器”。
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激化矛盾。
南越依托殖民遗产与开放政策,经济发展领先,部分群体以“现代性”自居,将北越视为“落后象征”。
北越以文化正统性反制,通过儒家传统与历史渊源强化身份优越感。
有趣的是,年轻一代正以“解构”方式重塑文化符号。
南越宅男群体将哪吒的反叛精神与本土社会议题结合,将其转化为对抗父权与阶级固化的象征。
北越青年则通过二次创作,将敖丙的龙族身份与地域荣誉绑定。
这种再创造虽加剧争议,却也凸显文化活力的多元面向。
尽管争议不断,《哪吒2》的盗版传播反而印证了越南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复杂情感。
跨境观影、自发翻译等行为,与上世纪中国观众追逐日漫美剧的情景如出一辙。
越南博主直言:“真正的好作品会打破国界”,暗示官方层面的文化博弈难敌民间“用脚投票”。
这种矛盾心态在越南对华政策中同样显现:外交上时而示强以彰独立,经济与文化上却难掩依赖。
《哪吒2》的争议暴露出越南文化认同的深层危机——废除汉字、改写历史的政策导致传统断层,而全球化浪潮又迫使其在“去中国化”与“文化溯源”间摇摆。
若要弥合南北裂痕,或许需正视历史的多重脉络:北越的儒家根基与南越的印度教遗产,共同构成越南文化的独特性。
正如学者所言,文化传播本应促进融合,而非制造对立。
当哪吒跨越国界“闹海”,其意义或许不在于归属权的争夺,而在于激发不同文明对话的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越南的年轻人逐渐意识到,哪吒的形象不仅仅是某个特定文化的象征,而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符号。
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社会。
一些年轻的北越人不再纠结于哪吒是否具有“中华血统”,而是关注其故事背后传递的普世价值。
他们看到哪吒为了改变命运而抗争,这种精神与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面对困境时的勇气是相通的。
南越的年轻人也在反思,为什么一定要把哪吒解读为“东南亚反叛者”。
他们发现,哪吒的故事其实可以有多种解读,每一种解读都能引发新的思考。
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哪吒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在这场争论中,不少越南网友开始尝试理解对方的观点。
一位北越的大学生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听父母讲哪吒的故事,以及后来了解到南越文化中的相似传说。
他写道:“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英雄,但这些英雄并不应该成为分裂我们的工具。”
另一位南越的博主则分享了她观看《哪吒2》的感受。
她提到,电影中的哪吒虽然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背景,但其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精神却是全球共通的。
她呼吁大家不要局限于血统和地域的争论,而是更多地关注故事本身所传达的力量。
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哪吒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动画片的情节,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和身份,同时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一位越南的历史学家在接受采访时说:“哪吒这个形象之所以能在越南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正是因为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英雄的渴望。
无论是北越还是南越,我们都希望找到能够代表我们价值观的人物。”
他还指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不应该是一场零和游戏,而应该是一种互相学习和借鉴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不同文化之间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最终实现真正的融合。
事实上,这场关于哪吒的争论也让越南社会看到了自身的问题。
长期以来,南北之间的隔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次事件无疑是一个契机,促使人们去思考如何打破这种隔阂,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许多民间组织和媒体也开始行动起来,举办各种活动来促进南北之间的交流。
例如,一家名为“桥梁”的公益组织发起了“哪吒文化节”,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起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
文化节上,有人表演了根据哪吒故事改编的现代舞蹈,有人展示了结合南越和北越元素的手工艺品,还有人带来了关于哪吒的原创音乐作品。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为南北之间的对话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与此同时,一些学校也开始将哪吒的故事引入课堂,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教材。
教师们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版本的哪吒故事,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一位中学老师表示:“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哪吒2》在越南引发的争议虽然带来了一些负面情绪,但也为越南社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人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和身份。
未来,随着更多类似的交流和对话,相信越南南北之间的隔阂将会逐渐消融,形成更加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
陈塘关在福建?不是在天津附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