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眼见国军大势已去,白崇禧向老蒋献策:可入越剿灭胡志明

历史文史道 2024-12-02 19:36:35

1949年末,国军大势已去,其在大西南地区的“根据地”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全国解放大局的逐步明朗,国军被视为“反攻”基地的西南地区不断传出起义的消息。

当时,刘文辉、潘文华、邓锡侯、卢汉、范绍增等一批手握重兵的国军将领,深思熟虑后,各自率领数万精锐,高举义旗,向新生的共和国投诚。

而远在海南岛的白崇禧,面对解放军的步步紧逼,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同样,退守台湾岛的老蒋也是忧心忡忡,他们清楚的明白,要是一旦解放军发起跨海作战,他们的退路将彻底被封死。

就在那样的绝境之下,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思索数日后终于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进入越南攻击胡志明,挑起国际战争。

那么,关于这一计划的结果又是如何呢?接下来,文史君来为大家做解答。

白崇禧“计划”的背后

1949年末,白崇禧眼见国军面临着覆灭之危,不得不向老蒋发去“亥皓午武空电”。

电报中,白崇禧指出目前国军在大陆的军心、民心皆已涣散,如果解放军持续进逼,那剩余国军势必难以生存。

在其看来,即便在四川、云南打了几场胜仗,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由此,他思索数日后决定,可以将残部开进越南境内剿灭胡志明,或有一定的缓冲机会。

要是我军不追最好,要是追了的话,就会演变成国际战争,那时国军也可以浑水摸鱼从中得利。

另外,除了以上原因,其实白崇禧也是有些私心的。

作为桂系军阀的代表人物,白崇禧和李宗仁在国军内有着极高的地位,因其在两广地区的影响力,老蒋十分倚重两人。

但老蒋又是个喜欢猜忌的人,也担心他们“自立山头”,由此时常处处提防。

尤其是白崇禧,他多次在关键时刻违抗老蒋的军令,早已令老蒋心生不满。

在1949年年初的徐蚌会战中,尽管老蒋表面上重用白崇禧,任命他为会战总指挥,但实际上却暗中削弱了他的指挥权,派遣自己的嫡系将领“协助”他。

那种明升暗降的做法,不仅分散了白崇禧的指挥权,也直接导致了那场战役的惨败。

正因如此,徐州战略要地的丢失,白崇禧对老蒋十分不满,对其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正是基于这种对老蒋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担忧,白崇禧更加坚定了前往越南的决心。

他认为,只有在越南那片相对独立的土地上,他才能摆脱老蒋的束缚和监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而如果选择去台湾,那么他很可能会受到老蒋的排挤和打压,难以得到重用。

其实后来事实也证明了当时白崇禧决策的正确性,当他最终被迫前往台湾后,老蒋确实没有重用他,而是将他安排到了一个闲职上。

还有,他晚年的生活并不幸福,充满了郁闷和无奈,这对于一个心性很高、见过大风大浪的人物来说,多少有些落寞。

老蒋为何同意了计划?

起初,白崇禧在提出进军越南的建议时,还担心老蒋不会同意,心中充满了忐忑与不安。

他深知那一计划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军的未来走向。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老蒋最后竟然通过了,同时批示道:“要求在越部队注意军纪,切勿发表政治言论”。

那么,老蒋为何会同意呢?

其实也并非出于对白崇禧计划的完全信任,而是基于他自身的深远考量。

1、为反攻大陆做准备

老蒋深知大陆已无法挽回,但他仍怀揣着反攻大陆的梦想。

在他看来,如果有人愿意留在大陆或其周边地区,继续与解放军进行游击战,这将为将来的反攻提供宝贵的战略支点。

白崇禧既然有意前往越南,那么何不顺水推舟,让他去搅动那片风云,看看能否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2、对越南局势有判断

当时的越南正处于动荡之中,胡志明正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激烈的战斗。

老蒋认为,如果国民党能够在这个时候大举介入,或许能够乱中取胜,在越南占据一席之地。

这样一来,国民党就多了一个反攻大陆的选项,总比全部龟缩在台湾岛上要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老蒋还看到了与越南局势相关的国际政治因素。

胡志明作为越共的领导人,是西方的敌人。

如果国民党能够成功介入越南局势,那么不仅可以借此机会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争取更多的军事援助,还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制造更多的政治筹码。

然而,尽管老蒋的算盘打得十分精明,但他也深知这一计划并非没有风险。

越南山区地形复杂多变,白崇禧的部队即便真的进入越南,也未必能够取得胜利。

而且,进攻越南还可能激怒法国人,引发更大的国际争端。

国军没有入越的原因

但接下来的现实经过我们都已知道,当年走投无路的国军,还是没有走入越那一步。

最终国军剩余的武装力量大部分被歼,只有少数人通过海运退到了台湾岛。

后世有很多历史研究者分析说,要是当年国军进入越南,按照白崇禧的计划执行,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效。

在其看来,国军虽然难以地方解放军,但收拾越南和法国人还是绰绰有余的。

但无论怎么说,历史就是历史,也不可能重新来过。即便有遗憾,那也只能淹没在历史中了。

那么,当年老蒋都已同意计划,为何没有执行呢?其实背后也有两大原因:

1、国军效率太低

国军的效率,一直都是制约其发展的根本所在。

即使在鼎盛时期,国军内部也常常出现“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尴尬局面。

而在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的末期,更是难以指望他们能够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而付出巨大的努力。

加之部队成员都不愿意远离国土,由此计划一拖再拖,最终四川、云南等地的残余国军被一一歼灭,海南岛也宣告解放,白崇禧的计划也就成了泡影。

2、遭到法国人的暗算

1949年12月上旬,国军将领黄杰率第一兵团被追至广西上思县思乐一带。

他本想转道云南与李弥等人会合,没想到卢汉在昆明起义了。

于是,黄杰连忙跟法国人洽谈,希望能在越南提供一个容身之所。

刚开始法国人很痛快,协议上写明法国人提供补给粮食、编制不打散,仍由黄杰率领。

但国军按照约定500人一组入越、放下武器交由法国人保管后,情况立马变化,黄杰及第一兵团都成阶下囚被关押起来。

枪交上去后,就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说好的充足给养,变成少量的大米和腐臭的干鱼,且法国人还经常去抢中国军人的物品。

当时黄杰的第一兵团尚拥有1.7万人,如果决心拼命的话,法军未必能够抵挡得住。

然而,老蒋当时出于对西方援助的渴望和对“友邦惊诧”的担忧,严令国军不得对法国人动武。

那样的命令无疑束缚了国军的手脚,让他们在面对法国人时只能忍气吞声、任人宰割。

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老蒋和白崇禧自然不敢再让其他部队冒险进入越南。

于是,国军最终选择了撤退至台湾岛这条相对安全的道路,虽然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块根据地,但也为国民党政权的延续保留了一丝希望。

读者们,关于“白崇禧建议国军入越”,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