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是如何建国的?

车界剪辑 2021-07-31 20:51:51

孟加拉(Bengal)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上,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人民勤劳,大小城市星罗棋布,是全印度最富饶的地区。即使在今天,孟加拉国和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每年莫卧儿朝廷从孟加拉收取的税赋,扣除当地政府的各项行政费用以后,依然高达450万卢比(折合55万英镑)。而孟加拉纳瓦卜和各级官吏则富比王侯,家资巨万。

孟加拉

早在163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孟加拉建立了一座商馆,此后英国人在孟加拉的影响逐渐扩大。英国人在孟加拉地区大力建设的加尔各答城,也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继印度西海岸的孟买、东南海岸的马德拉斯之后的第三个总督辖区。1750年,加尔各答人口发展到20万,公司的商馆和仓库占地面积达到100英亩。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加尔各答总督和一个理事会管理的加尔各答,俨然成了莫卧儿帝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

同时,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解体,孟加拉事实上也成了一个独立王国,不过其君主名义上还是帝国委任的纳瓦卜。第一位独立的孟加拉纳瓦卜是穆尔希德·库利·汗(MurshidQuliKhan)。因为擅长理财和行政管理,穆尔希德得到了奥朗则布皇帝的赏识和提拔,他完善了帝国的财政和税收体系,为奥朗则布的国库积累了丰盈的卢比,从而使皇帝的勃勃野心转化为现实。大约在1700年,穆尔希德被皇帝派到孟加拉担任财务官。到了奥朗则布统治末期,帝国财政因无休止的战争几近崩溃,军队也因拖欠军饷发生了哗变,这时穆尔希德送来的孟加拉税款成了皇帝供养宫廷和军队的唯一财政来源。

1717年,朝廷正式任命穆尔希德担任孟加拉纳瓦卜,全面负责孟加拉的军事、行政和财政。由于德里朝廷的软弱无力,穆尔希德很快成了真正的一方诸侯,建立了“孟加拉纳瓦卜国”。他将孟加拉首府从现在的孟加拉国首都达卡(Dhaka),迁到以他名字命名的穆尔希达巴德(Murshidabad),意为“穆尔希德城”。1727年,穆尔希德去世,纳瓦卜之位原应由其外孙萨尔法拉兹汗(SarfarazKhan)继任,但他的生父与他争夺权力。为了避免冲突,父子两人达成和解,由萨尔法拉兹汗之父担任纳瓦卜。1739年,其父去世,萨尔法拉兹汗正式接任。然而萨尔法拉兹汗没有穆尔希德的才干,次年4月,孟加拉地方官阿里·瓦尔迪·汗(AliVardiKhan)及其族人起兵造反。阿里指挥的叛军击毙了萨尔法拉兹汗,一举推翻了穆尔希德家族的统治。就此,阿里成了孟加拉新的掌权人。

西拉赤·道莱

阿里是个能干的统治者,史家评论道:“作为一个谨慎、敏捷而英勇的战士,几乎没有什么条件他是不具备的。”由于拥有较强的实力,他对欧洲商人的态度严厉而公正,于是商人们还算安分守己,不敢造次。由于阿里没有儿子,只有3个女儿,所以在1756年4月去世前,他指定23岁的外孙米儿咱·穆罕默德(MirzaMuhammad)为继承人。这个年轻人的徽号是“西拉赤·道莱”(Sirajud-Daulah),意为“国家之光”。

西拉赤的母亲是阿里的小女儿,所以他的两位姨妈及其后代自然对这一继承安排感到不满。好在他的两个姨夫死在阿里之前,可是他的大姨和二姨之子绍卡特·江(ShaukatJung)仍然计划阴谋取代他。

孟加拉纳瓦卜国与英国人的关系不算友善。西拉赤上台之前,英国人见阿里行将就木,无力理政,便以防备法国人为名,在加尔各答扩建军事设施,不仅在旧炮台上架设大炮,还未经允许增修了炮台。除此之外,英国人还试图干预孟加拉的内政,意图扶植亲英人士出任下一代纳瓦卜。正是这种打算,使英国就此成为西拉赤的敌人。

阿里的长女断定自己这一支无望继位之后,带领1万党徒离开了首府,他们来到城南扎营,明摆着要跟外甥打擂台。种种迹象表明,这伙人得到了英国人的支持。1756年4月9日,阿里去世,西拉赤顺利继位,之后便开始着手解决敌对势力和英国人。西拉赤先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请大姨迁居自己的宫廷,顺利解决了大姨的问题。为了重申自己作为东道主的权威,西拉赤要求英国人拆除新炮台,但遭到加尔各答总督德雷克委婉却坚决地拒绝。于是西拉赤相信,英国人才是他的真正对手。

1756年6月5日,西拉赤向加尔各答进军。16日,一行人顺利抵达城下;3天后,加尔各答总督、守军司令和多数英国人放弃加尔各答,逃到船上避风头。6月20日,威廉堡(FortWilliam)经微弱抵抗后向西拉赤投降。

根据一个英国人的记述,146个英国俘虏被关在一个5.4米长、4.5米宽被称为“黑洞”(BlackHole)的小房子里,其中123人窒息而死,只剩下23个可怜的幸存者。这个“黑洞事件”(BlackHoleofCalcutta)的可信性存疑,但它确实给了英国人开战的借口。留下一部分人马驻守加尔各答之后,西拉赤回到首府穆尔希达巴德。这时候,他的表哥绍卡特·江,从德里皇帝手中搞到了孟加拉纳瓦卜的委任状。然而在绍卡特·江做好内战准备之前,西拉赤先发制人,率军迎头痛击,击败并干掉了对手。短短数月之内,西拉赤连续解决三个对手,如果事情到此结束,若干年后,他很可能会被评价为少年英主。

西拉赤面对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国内的暗流涌动。孟加拉独立于1717年,其内部矛盾一直十分激烈,40年间就换了两个统治家族。而西拉赤继位后,其政权合法性遭到了多方质疑:首先,他的前任阿里是篡位自立,名分不正;其次,他自己只是阿里小女儿的儿子。所以从贵族到百姓,对他和他的王国都远远谈不上忠诚,一大群阴谋家想着如法炮制,推翻他的小国王自立为王。英国人同样不甘心失败,他们积极联络西拉赤的一切潜在对手,还曾与绍卡特·江联络,赠送对方礼物。绍卡特·江死后,英国人又联络其他人,包括孟加拉留在加尔各答的守将曼尼克金德。由此可见,英国人对孟加拉的渗透几乎无孔不入。

孟加拉政局动荡的同时,欧洲发生了更大的变故。在1748年爆发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英法双方基本上打了个平手,之后都憋着劲要大干一场,彻底将对手赶出局。经过一番外交领域的折冲樽俎,欧洲大陆上的两大世仇强国——奥地利和法国结盟,英国则拉拢了奥地利东方的新兴强国——腓特烈大帝(FrederickⅡ)统治下的普鲁士,于是形成了法奥、英普两大同盟。

1756年5月,普鲁士王国首先挑起战端,腓特烈大帝率军攻入萨克森,英国则对法国宣战,“七年战争”全面爆发。英、法作为世界性强国,在海外都有大块殖民地,各自的东印度公司自然也相继进入战争状态。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设有3个总督和理事会,分别设在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英国人早就秣马厉兵,集结陆海军准备灭掉法国对手。就在准备就绪将要出击的时候,8月传来了加尔各答陷落、总督出逃的消息。罗伯特·克莱武建议出兵惩戒西拉赤,马德拉斯的诸公则犹豫不决,一来西拉赤财雄势大,兵多将广;二来马德拉斯与本地治里近在咫尺,法国人就在一旁虎视眈眈。英国人最后决定做两手准备,他们一面与西拉赤谈判,要求把加尔各答还给他们;一面内部讨论要不要北伐孟加拉。

10月,马德拉斯理事会终于同意北伐。最初,当地英军总司令约翰·阿德勒克隆(JohnAdlercron)被看好作为指挥出征,但是阿德勒克隆是正牌的英军上校,他不愿听命于一帮见利忘义的商人,也不愿意承担为东印度公司索要赔偿的责任,干脆拒绝了这一使命。而积极进取、好勇斗狠的克莱武,则写信给伦敦公司总部,声称自己“不但要夺回加尔各答,还要让公司的基业更加稳固长久”。最后在当年栽培提拔自己的伯乐劳伦斯的支持下,克莱武成了孟加拉远征军司令。

10月16日,英国远征军启碇出航。此次远征军的指挥官有两位——从英国载誉而归的东印度公司职员罗伯特·克莱武以及海军中将查尔斯·华生(CharlesWatson),整支军队由900名英国兵和1200名印度土兵组成。

12月14日,远征军抵达孟加拉。当时还没有电报,无论是西拉赤,还是孟加拉的英国人,都对马德拉斯的动向一无所知。当地英国人劝克莱武别动武,因为西拉赤已经准备做出让步,但华生和克莱武都不甘心就此息兵。12月17日,华生致函西拉赤,要求他恢复东印度公司早先的“权利及免税待遇”,而且还要对他们所受的损失和伤害给予合理的赔偿。西拉赤很可能写了一封措辞温和的回信,但华生表示没有收到。克莱武弃舟登陆,率军向加尔各答挺进,被收买的守将曼尼克金德假惺惺地做出抵抗姿态,旋即就撤往了穆尔希达巴德。1757年1月2日,克莱武几乎没费一枪一弹就收复了加尔各答,将其交给加尔各答总督。

克莱武虽然顺利夺回加尔各答并大大出了一把风头,但由于他是东印度公司马德拉斯总督区的人,这使加尔各答方面感到一肚子恼火,称克莱武为“马德拉斯来的外人”。华生将军是英王陛下的正规军,也不屑与克莱武合作,加尔各答方面见状便不断在华生面前告克莱武的状。

1757年2月初,西拉赤率领4万大军兵临加尔各答,迫使英国人停止内讧,枪口一致对外。胆大如斗的克莱武决定夜袭孟军大营,华生则捐弃前嫌,调拨500名水兵助阵。2月4日凌晨3点,克莱武率领1350名英国兵、800名印度兵,携带6门6磅炮,在夜幕的掩护下向孟军摸去。早上6点,天降大雾,克莱武趁机率部杀入孟军营盘,孟军全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就在英军进展顺利之时,突然右侧的浓雾之中杀出数百个孟加拉骑兵。英军急忙重组战线回身布防,直到孟加拉骑兵逼近到离己方仅有27米时才打出一排齐射,顿时打得孟加拉骑兵人仰马翻。随着天色渐明,雾气逐渐消散,再待下去就有被围歼的危险,克莱武只得且战且退。他的秘书和副官纷纷阵亡,在付出97人死亡、137人受伤的代价后,克莱武一行才退回加尔各答。

有人说,此役英军大获全胜,吓得西拉赤噤若寒蝉;也有人说,此役英军大败亏输,克莱武甚至受到士兵的指责。无论英军这边如何争吵,西拉赤都服软了。1757年2月9日,双方缔结《阿里纳加条约》(TreatyofAlinagar),西拉赤接受了英国人的全部要求,包括免税权和铸币权,交换条件是英、孟双方结成攻守同盟。签约之举与西拉赤之前的果决迅猛和强硬彪悍形成了鲜明对比,或许他已经发现了内部的阴谋和颠覆活动,被迫不计代价地求和。《阿里纳加条约》签署之后,西拉赤与从前判若两人,所有行动都显得有气无力、优柔寡断。

既然英、孟议和,双方的战争就打不下去了。此时,“七年战争”在欧洲打得如火如荼,印度的英国人也不能闲着,克莱武转而进攻位于加尔各答以北35公里、胡格利河(HooghlyRiver)上游的法国殖民点——昌德纳戈尔(Chandannagar),打算彻底把法国人从孟加拉赶出去。西拉赤认为,英、法东印度公司都是在自己地盘上做生意的外商,在海上厮杀也就罢了,现在居然将战火转移到了陆地,简直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另一方面,也许他还有利用法国牵制英国的打算,所以他指责英国人主动撕毁了《阿里纳加条约》。不过,西拉赤并没有命令昌德纳戈尔附近的孟加拉军队采取任何行动,大概是想坐山观虎斗。

1757年3月14日,克莱武率军兵临昌德纳戈尔。昌德纳戈尔是法国苦心经营了80多年的要塞,城高池深,拥有80门火炮和1200名守军。西拉赤不认为英军能攻克它,因此按兵不动,等着看英国人的笑话。克莱武抵达当天就夺取了几座城外炮台,华生则率领3艘战舰开到距离城墙几十米的河面上,与法国火炮近距离对轰,战舰上的火枪手站在桅杆上居高临下地射击城墙上的法军。攻城仅仅持续了一星期,3月23日,法军投降,英军顺利夺取昌德纳戈尔。此役是法国东印度成立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消息传到伦敦,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价顿时暴涨12%。

1757年3月,英国船只炮轰昌德纳戈尔城

逃脱的法国人纷纷前往孟加拉宫廷寻求庇护,西拉赤很乐意收留法国人,他不仅慷慨地给予对方帮助,还致函本地治里的法军司令德布西侯爵,请他发兵北上孟加拉,与自己南北夹攻加尔各答。德布西侯爵依然是尼采木王国的军事顾问,他在海德拉巴可谓呼风唤雨,威名远播。但法国人缺乏制海权,即使想跟英国人开战,也不可能冒着出海进而导致全军覆没的危险去孟加拉,加上第二次卡纳提克战争中杜布雷、波尔多内擅启战端的前车之鉴,德布西侯爵最终没有接过这一橄榄枝,而是选择按兵不动。

既然西拉赤决心站在法国一边与自己为敌,英国人就势要把西拉赤赶下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人把手脚动到了孟加拉宫廷内部,意图收买高官显贵,从内部打垮孟加拉堡垒,最后他们选中了西拉赤的将军米尔·哲耳法尔(MirJafarAliKhanBahadur)。4月30日,克莱武致函马德拉斯总督,写道:“一天,西拉赤撕毁了我的来信,赶走我的使节,命令大军启程南下;不一会儿又取消了这个命令,召回我的使节,请他原谅。一个星期内,他两次威胁要将瓦茨先生(WilliamWatts,克莱武的使节)处死。总之,这个人聚集了所有的缺点,身边只有奴仆陪伴,几乎被所有权臣鄙视和憎恨,其中几位正策划将他推翻,并谋求我们的支持……我确信,只要这个混蛋统治孟加拉,我们就永无宁日……您将很快得到孟加拉爆发一场革命的好消息,而法国染指孟加拉的任何企图都将成为泡影。”

克莱武笔下的权臣就是米尔·哲耳法尔。早在前任纳瓦卜阿里·瓦尔迪·汗统治时,哲耳法尔就因密谋造反而被驱逐,西拉赤继位后由于需要军事强人震慑各路反贼,又将他请回来官复原职。哲耳法尔见有机可乘,便故态复萌,打算依靠外国人的支持自立为王。

6月10日,英国人与以哲耳法尔为首的几位孟加拉人签订密约。密约共14条,主要内容是:哲耳法尔当上纳瓦卜后,批准西拉赤曾给予英国人的一切补助金和特权;赔偿西拉赤进攻加尔各答时英方所受的损失和军费,总数为1770万卢比;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割让一些领土;在胡格利城下游的胡格利河上不设防御工事;与英国人订立攻守同盟,约定把孟加拉、比哈尔(Bihar)和奥里萨(Orissa)的法国人及其财产一律交给英国人,并且永远不许法国人在这些地区重新定居。这无疑是一个推翻西拉赤、另立亲英政权的行动计划。

签约之后,各方开始分头行动。孟加拉内奸们鼓动西拉赤送走法国流亡人员,与英国缔和。没想到西拉赤居然同意了,法国人离开时,向他提出防备内奸的善意忠告,事实上这是除了西拉赤之外众所皆知的事。西拉赤很快也知道了密约内容,但是他似乎完全没了主心骨,不但没有逮捕或撤换哲耳法尔,反而在6月15日亲自屈尊纡贵拜访哲耳法尔,哲耳法尔则赌咒发誓,对他宣誓效忠。西拉赤认为自己的开诚布公和怀柔政策起了作用,于是着手备战的同时,任命哲耳法尔为总司令。

西拉赤之所以对哲耳法尔采取怀柔手段,并不是毫无缘由,在此前的6月13日,克莱武给西拉赤送去了宣战书,并率领英军从加尔各答出发,向穆尔希达巴德挺进。在即将打响的战斗面前,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为了稳住军队,西拉赤不得不稳住哲耳法尔,于是就有了恳谈一事;再则,这样做或许还能打动哲耳法尔,使其迷途知返,为自己拼死效力。

无论克莱武是否知道孟加拉高层的动向,他都没有停下脚步,他的远征军中有1020名欧洲兵、2200名印度兵和8门火炮,一行人沿着胡格利河北上。内部矛盾重重的孟加拉军队几乎一枪不放就放弃了一系列城镇。6月22日清晨,克莱武军抵达胡格利河岸边、普拉西村(Plussey)附近的一片芒果林,占领了建在那里的猎舍,这里距离孟加拉首府不到50公里。

西拉赤·道莱、米尔·哲耳法尔的军队早在普拉西村掘壕恭候多时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官方史料记载:“克莱武为敌人庞大的数量、华丽的服饰和勇猛的仪容感到震惊。”

1 阅读: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