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刺多采摘困难,机械化采收改装术,半年效率翻倍,山地应用实录》
酸枣,这种小小的果实,在很多人眼中或许只是山间野趣的一部分。对于那些依靠酸枣种植为生的果农来说,它却是重要的经济来源。酸枣果实虽小,营养价值却颇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市场上有着一定的需求。酸枣采摘一直以来都是个大难题。
酸枣树的特性给采摘带来了巨大挑战。酸枣树的枝条细长且布满尖刺,这些尖刺长短不一,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枝条上。果农们在采摘时,稍不注意就会被刺伤。传统的采摘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果农们需要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剪下果实,或者直接用手摘取。这种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劳动强度极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未采用任何改进措施之前,一位熟练的果农一天最多能够采摘酸枣50 - 80斤左右。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人工采摘酸枣的成本相当高。以一个普通的酸枣种植园为例,面积大概在50亩左右,如果完全依靠人工采摘,按照市场行情,需要雇佣20 - 30名工人,每人每天工资150元左右,一天的采摘成本就在3000 - 4500元之间。而且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工人工资还在逐年上升。
山地酸枣园的情况则更加复杂。山地地形起伏不平,交通不便,这进一步增加了采摘的难度和成本。大型机械设备难以直接进入山地果园作业,而小型设备在山地环境下操作也不方便,需要频繁调整位置,而且容易受到地形的限制而无法到达某些区域。
面对这样的困境,一些果农和技术人员开始探索机械化采收的可能性。但是,市场上的常规采摘机械并不适用于酸枣采摘。因为酸枣树的刺多,普通的采摘机械容易损坏,而且无法精准地采摘果实。于是,一种针对酸枣采摘的机械化采收改装术应运而生。
这种改装术主要是对现有的小型采摘机械进行改造。在机械的采摘臂部分,采用了特殊的柔性材料包裹。这种材料既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能够适应酸枣树枝条的弯曲形状,又足够坚韧,不会被尖刺轻易刺破。经过测试,这种柔性材料在连续接触尖刺1000次以上才会出现轻微磨损,完全能够满足采摘过程中的需求。
在采摘头的结构设计上进行了优化。将传统的单一采摘头改为多头的可调节式采摘头。这样可以根据酸枣果实的大小和分布密度进行调整。在果实密集的区域,可以将采摘头调整为较大的间距,以一次性采摘更多的果实;在果实稀疏的区域,则调整为较小的间距,确保不遗漏果实。通过实际测试,在同样的面积下,这种可调节式采摘头比传统采摘头能够多采摘30% - 50%的果实。
在动力传输方面也进行了改进。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减震传动装置,这种装置能够有效减少山地地形颠簸对机械采摘的影响。在山地果园实地测试中,未改装前,机械在山地行驶和作业时,由于颠簸造成的采摘失误率达到20% - 30%,而改装后,这个失误率降低到了5% - 8%。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改装后,机械化采收酸枣的效果有了显著提升。在一些小型的酸枣种植园进行试点应用,结果显示,在半年的时间内,采摘效率相比传统人工采摘翻了一倍。以前需要20名工人一天才能采摘完的酸枣量,现在只需要10名工人操作改装后的机械半天就能完成。
从成本角度来看,虽然改装机械初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大概在5 - 8万元左右,但是从长期效益来看是非常划算的。以一年采摘季为半年计算,机械化采收后,人工成本大幅降低,只需要雇佣10 - 15名工人,一天的采摘成本就降低到了1500 - 2250元左右。而且由于采摘效率提高,在酸枣的最佳采摘期内能够更及时地完成采摘,保证了果实的品质,提高了市场售价。
在山地应用方面,这种改装后的机械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它体积相对较小,能够在山地果园的小道上灵活穿梭。通过一些辅助设备,如小型牵引车或者畜力牵引,可以到达山地果园的大部分区域。在一些坡度较缓的山地果园,甚至可以直接驾驶改装后的机械到达指定位置进行采摘作业。
对比传统的人工采摘和机械化采收改装后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出机械化采收的优势。在采摘效率上,人工一天最多80斤左右,而改装后的机械半天就能达到这个量;在成本方面,人工采摘一天的成本在3000 - 4500元,机械化采收后一天成本降低到1500 - 2250元;在果实品质保证上,机械化采收由于能够及时采摘,果实新鲜度和完整度更好,在市场上更受欢迎,价格也能相对提高10% - 20%。
这种机械化采收改装术也并非完美无缺。在一些非常陡峭的山地果园,仍然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难。而且,改装后的机械维护成本相对较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保养和维修。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酸枣采摘从传统的人工方式向机械化采收改装术的转变,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僅提高了酸枣采摘的效率和效益,也为其他类似有刺果实的采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会有更多适合山地果园作业的机械设备出现,让果农们的劳作变得更加轻松高效,也让酸枣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