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赵孟頫自画像
赵孟頫在书法、绘画上被认为是元代艺术的代表人物。元人陶宗仪评价其“翰墨为国朝第一”;明初学士解缙赞叹赵孟頫“天姿英迈,积学功深,尽掩前人,超入魏晋,当时翕然师之”;大儒王阳明称赞道“元代书法,推赵文敏公为第一”,其“书法精妙,洵堪为宝”;书画家董其昌也认为其作品水准属于“元人冠冕”。《元史》中提到赵孟頫的书画之名甚至传到天竺。
书画领域,才情并茂
赵孟頫在宋、元两朝都曾任官。源于他家世高贵,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良好的出生环境让他自小饱读诗书,才情并茂。平时与官员,亲眷们的接触,也增添了很多见识,14岁时就已担任官员职务。
他的文笔清遂隽秀,纾曲沉稳,加之自小练就的一手好字(篆、隶、楷、行、草),早已人笔合一,意在笔先。他提倡以笔入画,抒情达意,也体现出了文人画的精髓,为后辈之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画领域,他才情并茂,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道德经》、《千字文》、《洛神赋》、《归去来兮辞》、《赤壁赋》、《秋郊饮马图》、《秀石疏林图》、《松石老子图》等等,并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元]赵孟頫 人骑图卷
30cm×51.8cm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的书法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后世也将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列为“楷书四大家”。其书法风格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效法。赵孟頫在书法上有学古复古的倾向,主张“古法终不可失”,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的看法。他不满足于宋人尚意的风格,而主张融会晋、唐书风,从师法唐代书法家李邕(北海)入手,进而得王羲之父子之妙,并效法其“雄秀之气”。
在此基础上,赵孟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书法讲求横向取势,结体方阔宽博,笔画露锋少,藏锋多,给人以圆韵饱满的审美感受。赵孟頫对宋代以来的书法似乎不以为然,董其昌也评价其书法“大近唐人”。但在艺术实践中,他在布局周密、字有常格的同时,似乎仍然难以摆脱宋人潜意识的影响,其作品中时常有个别字书写夸张,线条好似翩翩起舞,兼有唐人用法与宋人用意两种特点。
[元]赵孟頫 闲居赋(局部)
38cm×248.3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的书法得到同时代人的高度称赞,如元人胡长孺评价赵孟頫书法:“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
[元]赵孟頫 行书临兰亭序卷
26.1cm×66.7cm 纸本 无锡博物馆藏
赵孟頫显然向往魏晋文人的洒脱放逸,他一次一次地临摹《兰亭》,书写曹植的《洛神赋》,刘伶的《酒德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都看得出他内心世界对魏晋文人的放达佯狂有多知深的“心向往之”。但是在现实世界,赵孟頫似乎一生不得不跟世俗委屈妥协。作为赵宋皇室后裔,他逃不过蒙古新政权必然要笼络利用他的命运。赵孟頫以前朝皇族身份入仕元朝,一路官至翰林院承旨、荣禄大夫,位极人臣,荣华富贵,也如他的书法,雍容华美如盛放之花。
绘画才情,淡雅一生
赵孟頫在绘画上同样有着很高的造诣,能山水、工花卉、善人物,没有明显的弱项,堪称全才。他的行状作者杨载说:“他人画山水、竹石、人马、花鸟,优于此或劣于彼,公(赵孟頫)悉造其微,穷其天趣。”就以山水画为例,他汲取唐代绘画的工丽特点而不流于琐碎纤弱,融宋代绘画雄健的长处而不流于粗狂,融写实绘画的工丽与写意绘画的淡雅于一身。
[元]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卷
28.4cm×99.6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局部)
《鹊华秋色图》创作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是为送给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收藏家周密而创作的。后者祖籍济南,且号华不注山人,能绘画,其对古物、绘画的鉴赏力得到当世广泛认可,此时他正在撰写著录私家收藏名画的《云烟过眼录》一书。
赵孟頫创作此画,除为缓解周密的思乡之苦之外,自然也有试图获得其激赏之意,故而其在布局、笔致、设色上都非常用心,倾注了颇多心血。作品描绘了济南北郊华不注山和鹊山周边的景色。
作品兼顾气韵和形似,源自真山水,根据笔者现场实地考察,画中两山的大致轮廓与今天仍然基本相符,但也有艺术的加工,如现实中的华不注山不如画中尖挺陡峭。
画中透露出一种幽淡的情致和“士气”,开了尚意、写意风格之先河。赵孟頫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这说明,赵孟頫在取法真山水与创作之间,在师法古人与师法造化之间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
元人陆友在比较分析绘画史后,认为唐人绘画“得其形似,而失其气韵”,以米元章(米芾)为代表的宋代画家“得其气韵,而失其形似”,而“气韵、形似俱备者,惟吴兴赵子昂得之”。换言之,赵孟頫的绘画,兼具写实、写意两种绘画风格的长处,既有形似,也有气韵,可进入神品、妙品之列。
[元]赵孟頫 摹卢楞伽罗汉图卷
26cm×52cm 纸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诗书画三者合一开创美学史上先例
赵孟頫把“诗”“书”“画”三者合而为一,组成不可分的美学意境,开创了世界美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学与视觉艺术结合的先例。
赵孟頫之后元明清的美学发展,绘画、文学、书法三者已经无法分割。
赵孟頫 元人集锦卷 枯木竹石
赵孟頫主张书画同源,强调“书画本来同”,进一步敞开了书画沟通的大门。赵孟頫继承苏东坡以来的传统,强调书法与画法的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将书法运用到画法上。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题诗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赵孟頫看来,画石时要使用蔡邕所创造的“飞白书”,仿佛用枯笔扫写,时而如游丝细发,时而势若飞举。画树木要用籀文的笔法,行笔弯曲圆转,布局平衡匀称、疏密得当。画竹子则要全面通晓书法中“八法”。只有真正领悟了这一妙理,才能理解书、画本为一体的真谛。
以书法入画法,这有助于在绘画中进一步彰显写意的合理性。经过赵孟頫的一意提倡,“以书法入画的风气大开”,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元代以后的文人画风。他重新界定了“书画同源”这一古老成语的全新理解,也清楚昭告了新文人美学以书法主导绘画的精神实质。
赵孟頫作品欣赏
[元]赵孟頫 兰竹石图 上海博物馆藏
[元]赵孟頫 长儿长往帖(局部)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卷
赵孟頫 秋深帖
[元]赵孟頫 山上帖(之一)
28.3cm×51.7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赵孟頫 山上帖(之二)
28.3cm×51.7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赵孟頫 山上帖(之三)
28.3cm×51.7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 人马图
赵孟頫 古木散马图
赵孟頫 松阴高士图
赵孟頫 二羊图
赵孟頫 疏林秀石
赵孟頫 调良图
赵孟頫 吹萧仕女图
赵孟頫 滚尘马图卷
赵孟頫 洞庭东山图
赵孟頫 水村图
▼
千年钧瓷——大宋官窑小满·小得盈满
作品瓶颈刻印硕大的麦穗,腹部如饱满的麦粒,整体仿佛长势喜人的小麦,刻画细腻,生动形象,得中国农业博物馆大力推崇和赞扬,收藏价值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