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的北朝遗梦

探文化古今 2024-03-02 15:49:48

这是一尊“天龙山样式”的佛像,高雅柔和,雄健优美,飘逸多姿。自古以来,能够开门立派的都是一代宗师。今天要说的就是开创一种造像风格的石窟“宗师”——天龙山石窟。

唐 石雕菩萨坐像 天龙山21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菩萨头为仿制,原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天龙山石窟位于晋源区晋祠镇柳明苑村五坡自然村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山腰间。分布面积3000平方米。现存石窟二十五座,时代为北朝至唐,其中东魏时期两窟,北齐三窟,隋代一窟,唐代十九窟。

天龙山石窟位置

01

北朝遗梦

天龙山这个名字实际上源于《易经》,汉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上柱国李恽撰的《天龙山千佛楼碑》里就有:“夫龙者,潜即勿用,飞即在天。”这样的句子。

天龙山网红公路-“云端上的公路”

在现存的二十五窟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北齐第一窟、东魏二三窟、隋第八窟和唐第九窟。今天着重来看一看南北朝的三窟。

什么叫“张得其肉”啊?

第一窟的形制是前廊后室,窟外仿木构结构,人字形叉手额枋,窟内三壁三龛,龛内各雕一佛二菩萨。造像面相浑圆,身材健壮丰满,袈裟单薄贴体,出现双阴线衣纹。

第一窟窟门,红框处为人字形叉手额枋

窟内主尊呈善跏趺坐,这种坐姿是佛教汉化的一个结果,佛教刚传到中国的时候造像模仿印度大多是交脚坐姿。

第一窟北壁主尊

这件佛头像肉髻微微隆起,平滑而无发纹。面形方圆,两颊肌肉饱满丰圆,头额低窄,眉眼距离较窄,上下眼睑波动,眼角略向上扬,唇角下抿,不含笑意,神貌端严。

第一窟主尊佛头

香港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藏

结合窟内的残像来看,此尊坐佛原本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穿僧祇支,胸前系带。右手上举,手掌已残,可能作施无畏印,左手可能作与愿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此尊坐佛双肩宽厚,胸口平实,小腹略突,颇显健壮。

第一窟东壁造像

主室后室承袭一期的建筑风格,出现平顶,整体呈现圆拱形龛,造像组合为三壁三佛。

第一窟西壁一佛二菩萨,可见圆拱形龛

单铺一佛二立菩萨和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均面相浑圆,身体硕壮。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浑圆,着褒衣博带式或祖右式袈裟,腿部出现双阴线衣纹。

菩萨头戴花冠,披巾沿身侧下垂,脸庞丰满,上身袒露,有的双肩垂挂璎珞,下身着短裙,立于莲座之上。天王、力士均着菩萨装。

第一窟西壁一佛二菩萨(上世纪二十年代历史照片)

北齐造像一改北魏、东魏时期“秀骨清像”的飘逸风格,换成了注重和追求人物健壮肌体结构的写实手法——“张得其肉”。

第一窟东壁一佛二菩萨(上世纪二十年代历史照片)

第一窟西壁被盗菩萨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

第一窟被盗菩萨头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第一窟西壁被盗佛头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这种风格出自于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瓘在《画断》中对三位画家的评论:

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贵。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张僧繇在画画时对于人物的肌肉形体把控得很好;陆探微呢,将人的骨相表现得淋漓尽致;顾恺之则是画出了人的“神”,是最优秀的。而所谓的“张得其肉”呢,实际上就是画家张僧繇的风格啦。

张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局部

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

东魏风格是啥样的?

位于东峰的二三两窟。这两座形制相同、大小相近的石窟开凿于高欢执掌朝政的东魏时期,是天龙山诸窟中雕刻内容最为丰富、技艺最为精湛的洞窟。

二三窟窟门

二三窟的窟门均为圆拱形,门两侧雕有八角门柱,柱头上有一对凤鸟,虽然风化严重,但仍依稀可辨。门上有尖拱门楣,这种窟门的形式是模拟印度的草庐发展而来的。

第二窟北壁造像

北壁造像原貌(上世纪二十年代历史照片)

窟内平面方形,北东西三壁各开一个龛,龛前设有低坛,龛内雕像。窟顶为覆斗顶,顶心有大莲花,四披原有栩栩如生的供养飞天。

第二窟窟顶,可见莲花与飞天

(上世纪二十年代历史照片)

第二窟窟顶修复现状

整个石窟在约六平方米的空间内雕满了各种各样的佛教造像,既有高浮雕,也有浅浮雕,两者相互辉映,使窟内显得十分富丽和谐,使人感觉到仿佛进入佛寺大殿的佛龛内一般,为佛国神秘色彩所笼罩。

第二窟窟壁浮雕,右侧为修复作品

窟内的造像佛、菩萨、飞天无一不透露出清秀飘逸的艺术风格。佛像那高高的似馒头状的肉髻,消瘦的脸庞,微溜的双肩,身体显得单薄而瘦弱。佛身上里面穿着裸露右肩的内衣,称之为僧祇支,外面穿着褒衣博带式袈裟。

第二窟东壁造像(上世纪二十年代历史照片)

第二窟西壁坐佛

(上世纪二十年代历史照片)

菩萨像同样如此,头束高发髻,眉清目秀,身材修长。宽折披帛从双肩搭下,在腹部交叉穿环,或相交于腹下部,下身穿着长裙子,双脚赤裸,站在莲花座上,仿佛在凝神谛听佛祖的教诲。

第二窟西壁菩萨像(上世纪二十年代历史照片)

第二窟西南角(上世纪二十年代历史照片)

第三窟东壁龛外有一件精彩作品——半跏趺坐思惟菩萨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修之后,来到菩提树下苦苦思索的场景。菩萨头束高髻,披帛从肩绕双肘而下,作沉思状,左手抚在右小腿上,右脚架在左脚上,坐于藤座上,身后有宽叶的菩提树。

半跏趺坐思惟菩萨像石刻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第二窟东壁浮雕 哈佛大学美术馆藏

弟子浮雕 哈佛大学美术馆藏

二三窟窟顶的供养飞天也非常有特色。有的上身裸露,有的身穿广袖衣衫,显得楚楚动人。飞天下身均穿紧裹双腿的长裙,右手托一钵。整个身体上身微直,下身曲腿后扬,就像在空中翩翩起舞一样。

第三窟窟顶飞天(上世纪二十年代历史照片)

第三窟北壁造像

北壁造像原貌(上世纪二十年代历史照片)

02

兵荒马乱朝代诞生的绝美造像

历史沿革

要说天龙山石窟的开凿历史,就不得不提一提太原本身。太原呢古称晋阳,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被称为“乱世之强藩,治世之重镇”。

北魏晚期高欢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控制了北魏政权。建立东魏后仍长期居住晋阳宫,在天龙山上建起了避暑宫,开凿了石窟。

东魏西魏形势图,红点处为晋阳大概位置

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后,仍以晋阳为其行政中心之一。高氏父子都十分崇拜佛教,在他们统治时期,晋阳佛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就从上文来看,东魏北齐这几个皇帝虽然一个比一个癫,但他们的审美是真的不错,所以才能打造出传说中的“天龙山样式”呢。

高欢避暑宫遗址

隋代初年,隋文帝派儿子杨广(隋炀帝)二度出任太原总管,也在天龙山开凿了一座石窟。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李世民父子是从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起家建立李唐王朝的,同时晋阳也是武则天的故乡,受到唐王朝的特别重视,天龙山石窟在这个时期的开凿活动达到了巅峰,共有十五座,占到天龙山石窟总数的三分之二。

天龙山石窟的开凿,经历了四个朝代,正处于中国佛教石窟的鼎盛时期。

天龙之殇

其实通过上面的图片不难看出,天龙山石窟被盗得十分严重。几乎没有一尊全须全尾的造像,要么是砍头;要么是割手,过分的甚至整个都没有了。

在经历隋唐兴盛后,天龙山石窟到宋元时逐渐衰落。20世纪初,天龙山石窟被重新发现后,开始受到国外学者关注并引发搜藏热潮。

关野贞“发现”时的天龙山石窟全景图

《国华》第375号刊载第一图

在这样的背景下,石窟中残存的佛像进一步遭到破坏1918年,日本人关野贞重新发现天龙山石窟,并将调查报告发表于日本《国华》杂志。此报告一出,引起了世界轰动。

关野贞“发现”时的天龙山石窟平面图

《国华》第375号刊载第二图

天龙山石窟也因此遭到大规模盗凿,超过240尊雕像被盗,几乎所有造像头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盗运境外,现收藏于日本、欧美博物馆以及私人手中,破坏程度在中国石窟寺中最为惨烈。

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盗割现场的照片

03

结语

这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归的天龙山石窟流失造像——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他面容祥和,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微笑着的。好像在说:“终于能够再踏上祖国的土地,善哉,善哉……”

北朝遗梦已经足够绮丽,隋唐胜景只会更醉人。敬请关注下周五隋唐风华录——天龙山石窟(下)

参考资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