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被曹操诛九族,临死前哀求放过儿子,9岁儿子说8字成千古名句

甲子光年 2024-08-01 22:14:03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三字经》里的这句经典,让“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为了我们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孔融的谦逊有礼,仿佛是我们每个人儿时应该学习的榜样。然而,长大后的孔融,他的故事你知道吗?他为何会背上不孝的罪名,还被曹操下令诛九族。

儒家世孙,才情出众

孔融,作为孔子的世孙,从小就浸润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之中,思想道德修养极高,文学造诣也是非凡。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个“学霸”加“文艺青年”的合体。他的文章,言辞犀利,见解独到,在当时可是圈粉无数。

除了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还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据说,他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并自称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你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你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个故事展现出了孔融从小就具备的机智和应变能力。

乱世浮沉,身不由己

可惜啊,孔融生在了个乱世,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大乱。孔融虽然被曹操征召为少府,看似风光无限,但实际上,他内心对曹操的做法极为鄙视。曹操想借孔融的名气招揽人才,扩张势力,但孔融呢,生性正直,眼里揉不得沙子,两人自然就水火不容了。

孔融在官场上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任北海相,期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时,孔融听说有一个叫祢衡的才子,便派人将他请来。祢衡来到后,孔融对他非常赏识,两人相谈甚欢。然而,祢衡性格高傲,除了孔融和杨修以外,他谁也不服。后来,孔融向曹操推荐了祢衡,但祢衡却当众辱骂曹操,让曹操大为光火。曹操本想杀了祢衡,但又怕影响自己的名声,于是就将祢衡送给了荆州的刘表。这个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融在官场上的复杂经历和他对人的独特眼光。

“不孝”之罪,实为冤屈

最后,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把孔融给办了,还株连九族。你说这事儿冤不冤?孔融小时候那么懂事,长大后怎么就成了“不孝”之人呢?其实啊,这不过是曹操找了个借口,给孔融扣了个大帽子。孔融的情商确实有点儿低,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但这“不孝”的罪名,实在是冤枉。

据说,孔融曾提出过“父母无恩论”,他认为父母与儿女毫无恩情,母亲和孩子好比器皿与物品,物品取出,自然与器皿毫无关系。这种言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也被曹操视为不孝的证据之一。但实际上,孔融的“父母无恩论”更多是在探讨孝道的本质和亲子关系的界限,并非真正的不孝。

临终遗言,千古名句

孔融被判死刑的时候,心里最牵挂的还是家人。他请求曹操放过自己的孩子,但没想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却比他还看得开。九岁的孩子,看着父亲被抓,说出了那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话的意思就是,家里的顶梁柱都倒了,房子怎么还能保护里面的孩子呢?孔融听到这话,心里五味杂陈,他明白,是自己太浮躁了,还不如自己的孩子看得透彻。

孔融,一个复杂的多面体

在我看来,孔融是个复杂的多面体。他既是那个谦逊有礼、懂得谦让的小孔融,也是那个才情出众、文笔犀利的文人孔融;他既是那个生性正直、敢于鄙视权贵的勇士孔融,也是那个情商不高、得罪人的“耿直boy”孔融。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孔融的陨落,或许就是因为他太过于坚持自己的正直,而忽略了现实的残酷。

那么,读完这篇文章的你,对于孔融这个人,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你觉得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应该学习孔融的正直?又该如何平衡正直与情商之间的关系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一起探讨这个话题吧!

1 阅读:376
评论列表
  • 2024-08-22 10:40

    孔融作为正宗孔子后代,被诛杀九族,那现在那里所自称是正宗孔子后代们是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