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双终身”质保:重构行业游戏新规则

汽车大观V 2025-04-15 18:56:31

在一场场新车发布的镁光灯下,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占据着话题中心。而在一汽-大众工厂的质检线上,工程师们正用精密仪器测量钢板厚度——0.1毫米的波动,决定着一辆探岳能否通过出厂检测。这个看似“落后”的场景,却暗藏老牌车企的突围密码。

这种对毫米级的苛求,恰是一汽-大众敢于打破行业质保惯例的底气所在。就像当多数车企以“降价换销量”时,它却在燃油车领域投下一颗“深水炸弹”——全系燃油SUV“双终身”质保。

2024年4月12日,一汽-大众宣布,从2025年4月12日起至2025年5月15日,凡在一汽-大众品牌经销商处购买其全系燃油SUV车型的客户,将享受“双终身”质保政策。

这项新政策不仅覆盖整车的终身质保,还包括原装备件的终身质保,保障内容涵盖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十大核心系统,且质保期不受年限和里程限制,提供全国联保。

此次发布的政策,继2024年3月21日一汽-大众推出揽境和揽巡整车终身质保政策后,进一步扩大了质保范围。新的“双终身”质保政策覆盖了包括揽境、揽巡在内的全系燃油SUV车型,并新增了全新探岳L、探岳众享款、探岳、探岳X和探歌等车型。

这场逆向突围的背后,是对汽车产业本质的深刻重估。这是传统巨头对电动化浪潮的绝地反击,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行业困局:当品质信任成为稀缺品

在某汽车城,一位销售经理正为某品牌库存车发愁:“客户进门就问优惠8万还是10万,没人关心钢板厚度。”

这种场景折射出行业的集体“失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中,车企越来越倾向于通过价格优惠和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忽视了产品本质的提升。消费者的购车决策逐渐受到短期价格折扣的主导,质量保障、制造工艺等长期价值反而被忽略。

虽然智能化配置成为许多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但车辆的长期耐用性、安全性和后期维护成本等基础要素,依然是影响消费者最终选择的重要因素。这种“失焦”的现象不仅削弱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也让车企失去了建立长期用户信任的机会。

当车企促销频次增加,客户满意度、驾乘体验甚至安全性能,也在同步“打折”的话,对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有益?汽车似乎沦为快消品的背后,行业是否需要重建“信任锚点”?

在行业追逐智能化配置时,一汽-大众选择回归制造业本质。覆盖揽境、探岳等全系燃油SUV的“双终身”政策,将十大核心系统纳入终身保障,突破“3年/10万公里”的行业惯例,承诺不受年限里程限制。全国890家网点和18000人团队支撑着这一承诺的落地。

卷价格伤品牌,卷品质才能赢未来。在车市卷不停歇的背后,需要的恰是“制造哲学”的回归,“慢即是快”的辩证法从不会“失效”。

斥资20亿的涂装工艺系统,看似昂贵,却能通过104台机器人100%自动化喷涂,五重防护加空腔灌蜡技术,实现三年不锈蚀、十二年不锈穿,空腔防护覆盖率超行业标准30%,防腐性能领先行业平均水平。

一套激光焊设备造价260万,能比普通点焊工艺提升30%焊接强度……

这种长期主义思维和实践,改写的是汽车行业的“成本核算公式”。通过对制造工艺的精益求精和对质量的长期承诺,车企不再依赖短期的价格优惠来吸引消费者,而是通过持续提升产品的核心价值,来赢得市场的长期信任。

虽然这些高端制造技术的投入在短期内增加了成本,但它们为产品带来了更长的使用寿命、更高的残值以及更低的维护成本,从而为消费者和车企带来了双赢。

这样的举措远超单纯的价格竞争,它通过提升品牌价值和消费者的长期利益,真正重塑了车企与市场的关系。

当一汽-大众工程师正调试自研智能驾驶系统,这个画面与工厂的冲压车间形成奇妙呼应,或许,当行业深陷技术路线之争时,真正的突围在于重构竞争的底层逻辑。

“笨功夫”:质保承诺的物理基石

走进一汽-大众制造工厂,四个颠覆认知的“笨功夫”正在上演。

一是,毫米级执念,解锁从钢板到焊接的品质“密码”。

工厂的冲压车间里,8100吨压机以0.3次每秒的节奏锻造车身,微米级模具的精度达到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全系采用0.7毫米镀锌钢板,每年为此多支出的材料成本不言自明,但成本代价换来的,却是车身抗腐蚀性能的领先。

焊接实验室中,1268台机器人实现85%的自动化焊接。焊装工艺依托德国MQB A2平台,激光焊、MAG焊等先进工艺齐上阵。

其三,“百毒不侵”黑科技,12年不锈穿的背后

要做到“百毒不侵”,就需要在涂装工艺上下功夫、敢投入。一汽-大众车型斥资20亿的涂装工艺,104台机器人100%自动化喷涂,五重防护加空腔灌蜡技术,实现三年不锈蚀、十二年不锈穿,空腔防护覆盖率超行业标准30%。

其四,极限测试,将用户焦虑前置解决

即便是当下车市“乱世出英雄”的环境下,一汽-大众的每款车型,在投产前依然都要经历“魔鬼”般极限测试,只为在用户开上车之前,先替大家把车用到极致。

如严苛的极端条件高强度测试,包括“三高一多”试验,高温、高寒、高原,试验项目远超国标范畴,10万次车门开关试验,次数远超同级。

当试验高于设计,用户高于试验,一汽-大众用超行业标准的严酷测试确保整车与零部件配得上可靠二字。

这种对制造业根基的坚守,或许比任何技术路线,都更接近产业本质。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虽然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备受关注,但一汽-大众依旧坚持通过严苛的制造工艺和极限测试来保障产品质量。

这种对产品长期稳定性的关注,确保消费者在使用车辆时能够体验到高水平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每一项极限测试的背后,都映射着品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和对消费者信任的负责。

正是通过这种扎实的基础,车企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能够不依赖短期的技术噱头,而是在持续提升品质的过程中,稳步前行。

从承诺到信任的“最后一公里”

当服务网络如“毛细血管”般遍布全国,一汽-大众用890家授权经销商的实际行动说话,从拉萨高原到繁华都市触达每个角落,真正做到让用户省时、省心、更省钱。

在双终身质保的背后,是服务的加持。3月21日,一汽-大众举行了第16届服务技能大赛,并正式宣布大众品牌服务全面焕新升级为“匠·心服务”,同步发布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心喜之旅2.0”行动计划。

在卷价格的时代谁会卷服务?一汽-大众的此次升级,便是在服务上“开卷”——以15项重磅客户权益为核心,构建覆盖产品品质、服务标准、用户体验的全维度价值体系,进一步巩固一汽-大众行业服务标杆地位,为大众品牌2000多万用户创造超越期待的用车体验。

卷服务,也有不同的卷法。一汽-大众“卷”的是服务团队的规模和硬核实力,德国大众认证体系锻造专业人才,16年服务技能大赛淬炼顶尖技能,全国18000 +服务团队中,近40%从业超10年,技术经理10年以上经验占比高达60%,匠心传承服务品质。

当价格战硝烟弥漫,行业价值的重构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如何从价格战升级到“信任战”。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不仅仅来源于价格的优惠,而是对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以及品牌责任感的长期认同。

单纯依赖价格竞争无法维系品牌的持续发展,反而可能削弱其核心价值。而建立在长期品质承诺和全面服务保障基础上的“信任战”则能为品牌提供更加稳固的市场立足点。

当通过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增加客户的参与感和满意度,逐步培养起消费者对品牌的深度依赖和忠诚,这将成为车企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以及在未来汽车行业竞争核心“筹码”。

这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也正在引发连锁反应。行业中越来越多车企也正从“配置军备竞赛”转向“品质承诺比拼”。而率先实施“双终身”质保的一汽-大众,彰显出的,则是从“参数竞赛”向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转型价值。

0.7mm以上的电镀锌钢板厚度、890家网点的服务密度,构成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汽车产业百年变局中,比拥抱未来更重要的,是守护好当下每一毫米的信任。

这场由大众引发的“质保军备竞赛”,可能终结“降价-减配一再降价”的死循环,推动行业进入“质量-服务-品牌”的正向竞争轨道。

当那台历经10万次开关仍严丝合缝的车门由用户开启,对制造业的敬畏或才是竞争高度。智电浪潮下,产业升级非新旧替代,而是技术路线在用户价值的终极较量。

一汽-大众的“双终身”质保,正为这场比拼立下新路标——当行业沉迷参数内卷时,对品质的坚守正是重构价值坐标系的起点。

0 阅读:11

汽车大观V

简介:有温度、有态度、不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