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出土墓志铭,才发现他近乎完美,因为李白被丑化了千年

元素哒哒哒 2024-12-04 16:35:25

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回音壁,某些声音被刻意放大,某些则被悄然吞噬,盛唐气象之下,一位宦官的身影在权力中心若隐若现,他就是高力士。

他是史书中记载的奸佞小人,还是墓志铭中歌颂的忠心耿耿的护主之臣?

翻开传统史书,高力士的形象往往与“奸臣”二字紧密相连,他被指控与杨国忠、杨贵妃沆瀣一气,结党营私,专权乱政。

据说他利用职务之便,掌控了“秘书权”,所有奏折都要先经他手,小事自行处理,大事才上报皇帝,这种“先斩后奏”的权力运作模式,无疑让高力士成为了实际上的“地下宰相”,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朝政秩序。

更令人咋舌的是,安史之乱的爆发也被归咎于高力士,据说他刻意阻碍言路,隐瞒安禄山叛乱的迹象,导致唐玄宗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最终酿成大祸,广为流传的“力士脱靴”的故事,更是将高力士的形象固化成了一个阴险狡诈、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因为李白让他脱靴而怀恨在心,最终借机陷害李白,使其被贬出京。

这些对高力士的负面评价,是否真的客观公正?我们有理由保持怀疑,传统史书的记载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阶级偏见。

唐玄宗作为一代明君,其统治时期出现的任何问题,都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背锅侠”,而高力士,一个出身低微的宦官,恰好成为了理想的替罪羊,“奸臣乱国”的叙事模式,不仅维护了皇帝的权威,也符合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他们将一切罪责推给宦官,既可以掩盖自身在政治上的失误,也可以巩固自身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至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更是被过度简化,将如此复杂的事件归咎于高力士一人,显然是忽略了唐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军事衰败以及社会矛盾等深层次原因。

1999年,高力士墓志铭的出土,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墓志铭记载,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出身岭南望族。

他的父亲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却因得罪酷吏万国俊而被诬陷致死,家族也因此遭受灭顶之灾,年仅十岁的冯元一沦为官奴,后被送入宫中,改名高力士,这段悲惨的经历,或许深刻地影响了高力士的性格和人生轨迹。

与传统史书中“奸臣”的形象截然不同,墓志铭中的高力士是一位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的贤臣,他侍奉武则天和唐玄宗两朝,深得两位皇帝的信任。

在唐隆政变中,他更是立下汗马功劳,为李隆基登基铺平了道路,此后高力士一直作为玄宗的贴身侍从,参与了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他并非一味地阿谀奉承,反而敢于直言进谏,甚至不惜得罪权贵。

他曾劝谏玄宗不要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也曾预言安禄山会造反,这些举动,都与传统史书中“奸臣”的形象格格不入,安史之乱爆发后,高力士跟随玄宗逃亡,不离不弃,尽显忠义,他甚至还参与了诛杀杨贵妃的行动,这与传统史书中他与杨贵妃沆瀣一气的说法相矛盾,晚年,高力士遭到李辅国的陷害,被流放岭南,在流放途中,他得知玄宗驾崩的消息,悲痛欲绝,最终绝食而亡。

墓志铭的发现,无疑为我们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高力士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们也不能将其视为绝对的真理。

墓志铭作为一种歌功颂德的文体,其内容必然会有一定的美化和夸大,将诛杀杨贵妃的功劳归于高力士,就很有可能是为了抬高他的形象。

将传统史书和墓志铭的记载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对高力士的评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史书强调他的专权乱政、阻碍言路以及陷害忠良,而墓志铭则突出他的忠心耿耿、敢于直谏以及不离不弃。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史料来源和叙事视角的不同,传统史书多出自士大夫之手,他们对宦官群体天然抱有敌意,其记载难免带有偏见和歪曲,而墓志铭作为一种歌功颂德的文体,则倾向于美化被立传者的形象。

要理解高力士的真实面目,就必须跳出简单的“忠臣”或“奸臣”的二元对立思维,将其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权力格局中进行考察,高力士早年经历了家族的巨变和自身的沦落,这段经历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他的性格和人生选择。

在权力斗争激烈的宫廷中,他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才能保全自身,他侍奉武则天和唐玄宗两朝,深谙权力运作的规则,也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获取利益,他或许并非一个纯粹的忠臣,但也绝非传统史书中描绘的奸佞小人,他更像是一个在权力迷雾中游走的幽灵,既有对权力的渴望,也有对君主的忠诚,更有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高力士的形象,是历史叙事复杂性的一个缩影,传统史书和墓志铭的记载,如同两面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历史面相。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任何一种叙事奉为圭臬,而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各种史料,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对高力士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忠”或“奸”来概括,而应该看到他作为一个复杂个体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多面性,他既是权力的追逐者,也是命运的玩偶,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也充满了无奈和悲凉。

高力士与安史之乱的关系,一直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传统史书认为,高力士阻碍言路,隐瞒安禄山叛乱的迹象,是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

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朝内部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方面矛盾的集中体现,并非高力士一人所能左右。

高力士作为玄宗的贴身侍从,确实掌握一定的权力,但他并非决策者,他或许对安禄山的野心有所察觉,但并没有能力阻止安禄山的叛乱,将安史之乱的爆发归咎于高力士,实际上是将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归因于个人行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简化。

高力士与李白的关系,也充满了谜团,“力士脱靴”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高力士嫉贤妒能的象征。

正如前文所述,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李白和高力士都是唐玄宗时期重要的文化人物,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究竟是怎样的,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我们需要更多的史料来佐证,才能更清晰地了解高力士与李白的真实关系,与其沉迷于“力士脱靴”等轶闻趣事,不如深入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还原历史的真相。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高力士和李白,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