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文,四川通江县两河口人。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长途征战,经陕西省南部进入通江两河口地区。1933年初,13岁的何光文参加红军。
因年龄小,何光文被编入红军游击队,司令员是袁克福。经过反三路围攻等战斗,游击队伍得到锻炼,划归王维舟率领的红三十三军,被编入九十八师二九四团,团长张初仁,副团长魏大全。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抢渡嘉陵江进入雪山草地去与中央红军会师。
1935年7月,二九四团在毛儿盖奉令合并到中央红军红四团去,从此,何光文成为红一方面军的战士,在杨成武、黄开湘的带领下成为红一方面军的开路先锋。
经过艰苦的草地行军,红四团北上至甘肃境内的迭部县。9月14日夜,部队接令,三天内夺取天险腊子口。从队伍所在地到腊子口有200多里的路程,红四团沿着白龙江深山峡谷急速前进,沿途击溃或消灭了前来袭拢的多股藏兵,和阻拦的鲁大昌部,翻山越岭向腊子口进军。
当行至腊子口附近时,枪声越来越密集,先头部队已经和敌人接上火了。此时已是1935年9月16日午后4点钟了。根据团部的命令,何光文所在的六连集结在附近一个小树林里待命。
虽然已连续行军100多公里,但大家士气高昂。何光文和几个性急的战士问连长杨信义和指导员胡炳云:“什么时候上呀?还不上,腊子口上的腊肉给兄弟部队吃了啊!” 胡炳云说:“你们以为腊子口真有腊肉啊?先等团长的命令吧。”
正在这时,团里传令连以上干部到团部去开会,胡炳云和杨信义立即赶往团部开会。
一会儿,杨信义和胡炳云跑回来传达作战任务,六连担任正面进攻,并把带回来的几个机枪手分到各个排。神炮手赵章成也过来协助夺关。团政委杨成武亲自来到六连做战前动员。
杨信义说:“嗨,政委,不用动员啦!战士们的那股劲,甭说一个腊子口,就是10个腊子口也能拿下来。”
杨成武往队伍前面一站,大声说:“我们左边有杨土司2万多骑兵,右边有胡宗南主力,但北上抗日,路只有腊子口一条。乌江、大渡河都没有挡住我们,雪山、草地,我们也走过来了,难道我们能让腊子口给挡住吗?”
全连群情激昂,高喊:“坚决拿下腊子口!”胡炳云往队伍前一站,大喊:“立即分头去做准备!”
下午6点左右,六连遵命进入阵地,将已打了一天的二连替换下来。
腊子口就一个窄窄的山口子,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无路可通。山口下的两座山峰间有一条流速很急的石沙河,河上横架一木桥,要过腊子口必经此桥,别无他路。
鲁大昌在木桥和山口外布置了两个整营的兵力,并在桥边筑了碉堡。桥西是阵地,桥东山坡上也是碉堡。在腊子口后面,就是军火库和粮食库,里面囤积着大批粮弹;在不远的岷州城内驻扎着敌一个师,随时都可增援。要拿下此地,并非易事。
六连沿着腊子河旁边的沟涧岩石,接近腊子口上的木桥。每一个战士身上都挂着几颗手榴弹,背着好几袋子弹,冲锋枪、机枪也子弹满膛,在接近敌人木桥、碉堡约100米远的地方,隐蔽下来。
暮色里,木桥两头的碉堡和附近几座炮楼里闪现出微弱的灯光。碉堡和炮楼上的每个射口和窗口都架着机枪。敌人居高临下,红军稍有失误就可能前功尽弃,伤亡巨大。
当前面的连队撤下时,杨信义命令何光文和其他几名机枪手,对准碉堡和暗堡口射击。机枪手轮番扫射,子弹下雨似地倾泻在敌阵地上。
敌人的一个射击口不断地向这边扫射,子弹簌簌飞舞,打在岩石上溅起一串串火花。何光文隐蔽在一块大岩石旁边,子弹贴着他的头顶飞过,溅起的岩石碎片打在身上,钻心地疼痛。机枪打了一阵,敌炮楼和碉堡却丝毫无损。
敌人的碉堡和炮楼都是巨大的岩石做成的,冲锋枪、机枪子弹根本打不穿,而且从河沟向上扫射,很难打进敌人的射口。相反,敌人的机枪却居高临下异常猛烈,何光文的几个战友被击中牺牲。
何光文停止射击,悄悄地注视着敌人的射击洞口,趁着敌人上子弹的一瞬间,瞄准射口就是一阵扫射,只听见里面传来啊啊的叫声,敌人的这组机枪哑了。可是两三分钟后,敌人把手榴弹两三个一捆,使劲向桥下扔。
手榴弹在离何光文他们不远的地方接连爆炸,火光带着炸碎的岩石碎片四处飞散。敌人很狡猾,一处暗堡被打哑了,其他暗堡又开始向我方猛烈射击,部队被压在沟里岩石下,无法前进。敌人接二连三地从各个方向扔出手榴弹,我军损失惨重。
敌居高处,我机枪手打出的许多子弹都是白费。全军唯一的迫击炮,也很难打准敌人的炮楼和碉堡,几次发射都没有成功。
六连连续发动6次冲锋,都被敌人凶猛的炮火压制下来。杨成武指示六连停止进攻,所有战士隐蔽撤退。六连遵令撤退。
团政委杨成武和营长张仁初、副营长魏大全等都十分着急,决定采取智取腊子口的办法。
天完全黑了下来。杨成武命令六连悄悄进入作战阵地。胡炳云命令何光文等几名机枪手射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掩护一排快速靠近敌人。
一排长带着30多人,身挂手榴弹,腰别大刀,分两路悄悄地运动到桥边隐蔽起来。敌人似乎识破我方意图,在我射击时不还手,当我战士向桥头冲锋时,他们跳了出来,拼命投手榴弹。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六连几次冲锋都没成功,还伤亡10多人。
胡炳云红着眼睛命令机枪手狠命地射击。何光文端着机枪,扣动扳机,机枪喷射出一串串的火舌,子弹打得岩石直冒火星,但仍压不住敌人的火力。进攻十分困难。
红军大部队正逼近腊子口,毛泽东等一次又一次派人前来了解情况。胡炳云和杨信义重新调整了火力,组织突击队,再次向敌人猛攻,结果,激战到半夜,六连连续冲锋10多次,均未奏效。
凌晨两点多钟,他们只好再次撤下来休息,准备重新组织进攻。
炊事员送来了饭,可战士们一口也吃不下。四周黑乎乎的,不见一点光亮。几个战士在低声谈论:“敌人对崖路封锁得太严啦!”“我看单凭正面猛冲怕不行!”
这些话提醒了胡炳云,他立即和团营首长分析战况,商议对策。
侦查发现,敌人的炮楼和碉堡都没有顶盖,如果能够从上面把手榴弹扔下去,敌人就必死无疑。办法是好,但是腊子山壁立千仞,根本上不去。
最后,决定以少数兵力组织突击队,利用夜色掩护接近敌人的桥头堡。
突击队很快组织起来,分3个组行动。每个死队员都身挂手榴弹,背插大刀和机枪。突击时分两路:一路顺河岸的崖壁前进,准备摸到桥肚底下,攀着桥柱运动到彼岸;另一路分两个组,先运动到桥边,等第一组打响后,另一组再射击,两面夹攻,夺取木桥。
深夜,河水的吼叫声更加震耳。敌人大概以为六连攻了一天加半个夜晚,再也无能为力,于是都缩到碉堡和工事里打盹去了。
我突击队员攀着崖壁上横生的小树,一步步向前挪动,对带刺的野草扎破手和脸全不理会,一个跟着一个,盯着前方战友脖子上的白毛巾,悄悄地向桥下摸去。离桥不远时,“咔嚓”一声,一个战士不小心攀断了一棵小树。众人立刻停下,等了一阵,不见敌人的动静,原来是河水的激流声淹没了响声。勇士们继续往前摸去。
第一组的队员伸手抓住了桥肚底下的横木,一手倒一手地往对岸运动。“扑通”一声,一个战士失手掉到河里。桥头堡的敌人被惊动了,用机枪、手榴弹朝桥底下乱射乱扔,炸得河水“扑扑通通”直响。
行动已经暴露,无法继续前进,突击队队员只得摸到一块岩石下,暂时隐伏下来,待机行动。
胡炳云听见枪声,立即带领一排的10个战士,趁敌人只顾朝桥下射击的机会,冲到桥边,扔过去一排手榴弹。由于距离远,还没投进敌碉堡,手榴弹就爆炸了。
敌人发觉红军已经摸到桥底下的河沟里,就朝崖壁底下投弹反击。突击队沉着应战,捡起敌人投下来未及炸响的手榴弹,又投向敌堡内,来不及捡的,就势一脚踢到河水里……六连突击队的夜摸、偷袭行动,既消耗了敌人,也迷惑、麻痹和牵制了敌人。
尽管六连战斗极为顽强,但始终无法摧毁敌人的炮楼和碉堡。敌人的反击更加凶猛,敢死队夺桥再次陷入困局。
就在这时,桥头上的敌炮楼、碉堡突然连续不断地发生爆炸,敌人被炸得飞出了炮楼和碉堡。
原来,团长黄开湘带领的迂回部队已经爬上腊子口右侧的山顶,他们用手榴弹向下面的炮楼和碉堡扔下大量的手榴弹。
何光文事后得知,红四团到达腊子口附近时,团部带干部战士秘密观察了腊子口的地理位置和敌人部署。团部让全团官兵讨论如何夺取腊子口。一个贵州入伍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说他能够爬上去。
他说在家采药、打柴时,经常爬大山,攀陡壁,眼下这个悬崖绝壁,只要用一根长竹竿,竿头绑上结实的钩子,用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崖缝、石嘴,一段一段地往上爬,就能爬到山顶上去。这名苗族战士还演示了爬山的方法。
腊子沟水流太急,难以徒涉,杨成武用自己的马把苗族战士送过去。对面的绝壁紧贴着腊子沟。这里虽然离敌人只有200米的距离,但向外突出的岩石,挡住了敌人视线。
苗族战士赤着脚,腰上缠着用绑腿接成的长绳子,手拿着竹竿,用竹竿上绑着的铁钩钩住崖壁的树根,噌噌噌几下就爬到了竹竿的顶点。片刻后,他又向上寻找可以搭钩的石嘴,继续攀爬。最后,他终于爬上了山顶,休息一会后又原路返回。
这一成功登山行动,让军师团首长异常高兴,当即决定由黄开湘带领一部战士,跟着这名战士,夜攀腊子山,从上面消灭敌人。
对于夺取腊子口,团部采取正面主攻与侧面包抄,加上山顶突破的方法。负责正面主攻的是六连,负责包抄的团长黄开湘带领的连队,迂回部队由侦察队和通信主任潘锋带领的信号组以及一、二连组成。
六连开始进攻时,黄团长带领的连队也开始行动。敌人完全没有想到红军能够从悬崖绝壁爬上去。
山顶上,红军看准下面没有顶盖的炮楼和敌人阵地,扔下一颗颗手榴弹,敌人被炸得死的死伤的伤,一些敌人吓坏了,纷纷举手投降。
就在这时,在夜空中升起3颗信号弹。总攻开始了,山上山下,还有包抄部队,都吹起了总攻军号,向腊子口方向各个炮楼和暗堡里的敌人发起总攻击。战士们从各个方向向敌人射击,敌人乱作一团。
六连的突击队员,已悄悄地爬到暗堡最近的地方,伸手就将敌人正在射击的机枪连同敌人一起拖了出来。敌人见到周围全是红军,赶快举手大喊:“红军爷爷饶命!红军爷爷饶命!”
有一些暗堡比较隐蔽,一些战士干脆就从暗堡上方,向里面扔进两颗呼呼冒着白烟的手榴弹,随着轰隆隆的爆炸声响起,里面的敌人被炸死,机枪立即成了废品。
一些暗堡和炮楼里没有被打死的敌人,慌慌张张爬出来,疯狂地逃命,可哪里逃得掉,被机枪连战士用机枪扫射,死伤一大片。
有些躲在山洞里的敌人气急败坏,挥舞着刀剑“杀”向桥头,狂叫着要与红军决一死战。 六连战士纷纷冲向桥头,与敌人厮杀。隐伏在桥下的突击队员突然从岩石下钻了出来,拔出大刀,翻上桥面,喊着跟敌人肉搏。
敌人见背后也“打”起来了,一时昏头转向,几个人一喊“被红军四面包围啦”,结果全扔下枪支仓皇逃命。
天已拂晓,敌兵如同丧家之犬,一群群没命地向后逃跑,沿路丢枪丢子弹不计其数。六连迅即猛追,一直追杀到敌人的营房、仓库,突破了敌人设在后面三角地带的防御体系,夺下了腊子口前后山顶山腰山下十几个炮楼,占领了敌人几个预设阵地和军火库。
战士们立即利用敌人的军火库和留下的食品,进行补充,恢复体力,带上更多的弹药和更好的武器,继续猛追。
在敌人的第二道险要阵地,溃逃的敌人又集中起来,与守在那里的敌人一起顽抗,企图待援反扑。这时,黄开湘率领的红一连、二连和五连冲到那里,用手榴弹扔进敌人的炮楼和碉堡,敌人死伤无数。
正当他们与敌人打得激烈时,六连也已赶到。这时,突然从敌人阵地上窜出一匹快马,马上的人举枪向胡炳云射击。但胡炳云更快,抬手就是一枪把马打翻,敌人从马上摔了下来。何光文端着机枪大喊:“举手投降!”
但此人很顽固,从地上爬起来,抽出大刀又冲了过来。胡炳云用枪一挡,枪被砍断。此人又挥起一刀向何光文砍来。胡炳云趁其不备,顺手夺过敌人手中的大刀,顺势将敌人的头砍了下来。几乎是同时,何光文向这个顽固的家伙打了一梭子子弹。后来俘虏辨认,这人是敌第二道防线的营长刘克布。
还在抵抗的敌人见他们的营长上了西天,纷纷仓皇逃命,不敢再与红军作对。红四团占领了敌人的第二道战线,把战线向前推进四五里。
但在第二道防线的山顶上还有部分敌人疯狂反击。黄开湘带领部队包抄过去截断了这个营敌人的退路,一、二连立即向敌人连续冲锋,敌人招架不住,退至悬崖绝壁上,乖乖缴枪投降。
还有一部敌人从腊子口一、二道防线逃跑,营长张仁初、副营长魏大全与几个连干部商议后决定乘胜追击,把敌人打得不敢阻挡为止。 于是,全营一鼓作气,继续沿着敌人逃跑的方向追击。
在离腊子口5公里的敌第三道防线上,这里的敌人已经被我红军的英勇吓到了,使出的放火烧山的恶计。
当红军就要追到他们眼前时,一部分敌人在山谷里放了一把大火。9月草木干枯,燃烧的速度非常快,霎时间,山沟里火光熊熊,火势越烧越猛,烈焰浓烟腾空而起,遍地响起噼噼啪啪的燃烧声。
一部分战士灭火,其他战士端着冲锋枪、机枪一起向敌人射击,敌人死的死,逃的逃。
为了防止敌人向岷州方向逃跑,杨成武和黄开湘命令所有部队继续追击。就在红四团追击逃敌时,红军大部队和党中央正在源源不断地从腊子口上通过。
红四团追出峡谷不远,敌人又以大刺山山峰为依托负隅顽抗,并用密集的炮火轰击红军。这是敌人的第四道防线。红四团必须突破这道防线,把阻止红军北上的敌人彻底消灭干净。
杨成武和黄开湘、张仁初等人决定,立即兵分两路包抄。六连和兄弟部队马上分头包抄过去。敌人哪敢再战,纷纷丢下武器逃跑。
敌人一口气跑了二三十公里,逃到大草滩第五道防线,看看后面没有红军追击,满以为天黑了,安全了。于是,喘了口气,吃了点食物,匆匆睡下。哪知道刚躺下去,红四团就追了上来,包围了敌人。
此时,敌人已经完全丧失战斗力,有一部我敌人作垂死抵抗,被我彻底消灭。腊子口战斗至此方告结束,红军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布匹,还有20多万斤粮食、2000斤食盐。这些军需物资,对于经历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来说简直就是无价之宝。
第二天,红四团把这批物资留给了后续部队,然后继续追击逃到岷州的敌人,一举占领了岷州东关地区。这时部队接到彭老总的命令,向东面的哈达铺前进。
后来,在陕北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给红军作报告,在总结红军长征胜利提到腊子口时,他望着大家说:“哪些是打腊子口的同志?站起来看看!”
红四团的战士,包括何光文在内,每个人脸泛着红光,站了起来。毛泽东微笑着说:红四团的战士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全场爆发长时间的掌声。这事成了何光文一辈子的光荣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