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之所以被流传千古,正因为读书的确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科举制度成为了社会流动的桥梁。它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虽然早期的具体形式和制度尚有争议,但科举逐渐成为士人阶层迈向仕途的唯一通道。通过科举,平民百姓有机会跃升为朝廷命官,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而科举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为那些没有显赫家世的读书人提供了公平的晋升机会。
直到清朝末期,科举制度依然根深蒂固,是的主要选官方式。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浪潮的到来,科举制终于被废除。就在上一年,最后一场科举——甲辰科,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这次科举,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叫做谭延闿的年轻才子。他本是那届科举的状元,成绩优异,才情出众,本来就应该站上人生的巅峰,然而,他却差点错失这个机会,原因为何呢?竟然是因为他的名字被慈禧太后嫌弃。
慈禧的一笔轻轻圈掉了谭延闿的状元位,而这个被剥夺机会的青年,后来的命运却让人咋舌——他不仅参与了推翻清朝的革命,还成为了民国的政务主席,真是“风水轮流转”呀!

谭延闿,字祖庵,号无畏,出生在浙江,但他的家乡在湖南茶陵。自小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他聪明机警,且勤奋好学。虽然母亲出身低微,但父亲谭钟麟是晚清大臣,常年在外办差,谭家虽然是书香世家,却并不奢华,甚至有些严苛。为了培养儿子,谭父要求他三天写一篇文章,五天作一首诗,每天必练书法,甚至还请来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亲自授课。
谭延闿的才学随着岁月积淀,逐渐显露锋芒。13岁时,他便参加了童子试,轻松考中秀才,成为家族的骄傲。家族上下为他欢欣鼓舞,谭父更是为他找来了当时的名师,晚清经学大家王闿运,帮助他深入研习经典,进一步提升才学。

1904年,谭延闿迎来了他的一次重大挑战——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经过层层选拔,他最终考中了会元,成为湖南近200年来首位会元。这时,他的名字已经响彻大江南北,家族的荣耀也随之而来。
按照惯例,谭延闿只要在殿试中再有出色表现,那他几乎就能稳坐状元宝座。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殿试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谭延闿不仅没有得到状元,甚至连前三甲都未能入围,最终他竟然位列二等的第35名!当时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连谭延闿自己也一头雾水。经过一番调查,他终于得知了真相。

原来,科举的最后定名是在慈禧太后手中,而她在审核这些考生的名字时,无意中看到“谭延闿”这三个字。慈禧当即想起了几年前的那个英雄人物——谭嗣同。谭嗣同,这个敢于支持光绪变法,勇敢挑战权威的维新派人物,曾企图刺杀慈禧,尽管最终失败并惨遭杀害,但他的英雄气概给慈禧留下了深刻印象。
于是,慈禧便产生了疑虑,认为“谭延闿”若与谭嗣同有所关联,定然不宜让他荣登状元之位。她用“春霖”二字的寓意来解释为何让直隶省肃宁县刘春霖当上状元,并将谭延闿推到一旁。

人生难以预测,谭延闿错失状元之位后,并没有就此消失。他选择继续自己的道路,首先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后来返回湖南,投身教育事业。随着时局变迁,武昌起义爆发,谭延闿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积极响应立宪,并成为湖南省的都督。
他的一生几经波折,始终为国家的解放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直至1928年,他被推举为民国的政府主席,彻底摆脱了过去的阴影,成就了一段传奇。

慈禧当年无意中的一笔,原本是为了阻止一个“可能的敌人”,但她没想到,这样一笔,却改变了谭延闿的命运,也最终将自己推向了更深的困境。正如那句话所说:“风水轮流转”,谁能预料到命运的反转,最终让这个曾经被抛弃的才子,成了历史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