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4年,西医书上第一次提到尿有糖味的是英国人威廉姆斯。
时间提到10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中记载了“消渴症”。而中医中的“消渴症”其实就是糖尿病。
中医把其分期辩证:
消渴病隐匿期
体态肥胖、身体仍较为健康,食欲良好,检查可见舌头发红,血糖较高但尚未尿糖,血脂指标偏高,体质有减退迹象。
此期患者病机往往以阴虚为主。
消渴病期
多尿、多食和多饮的消渴病表现,患者体态开始消瘦,部分患者消瘦明显,排便异常,大便较干,小便发黄,可见舌头发红、舌苔发黄。
检查可见患者血糖指标,血脂指标等消渴病相关指标均偏高。此期患者往往为阴虚化热。
消渴病合并症期
患者在早期往往气阴两虚,且易出现静脉不稳,身体常感虚弱酸痛,依据实际情况的差异可出现视力衰迟记忆力下降、头晕头昏等症状。部分严重患者可见视力障碍和合并各类心血管疾病。
在消渴病的病机上,中医一般认为受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的影响,其中前者为本,后者为标,阴虚和燥热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简单点说就是,中医把肺、肾、脾当成人体的3大水官。其中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就是水液代谢的中枢。
《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如果3大水官出现问题,那一身水液代谢失常,该输布的输布不到位置上,不该停留的地方停留了一大堆水液,那自然身体会出现一堆毛病。
比如,得不到津液滋润的口腔、大肠以及血液,就会口干、口渴、便秘,出现血糖高的问题。
分享2个方子:
一、黄芪、生地黄、泽泻、怀山药、凉粉草、地骨皮、粟米须、元参、黄柏
具有滋肾养阴,益气生津的功效。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乏力、眠差、腰痛。
二、熟地黄、酒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有滋阴补肾的功效。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它也有中成药,就是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
温馨提示:用量需根据个人情况辩证加减,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关注,我是你身边的中医朋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