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离开我们快七年了。
七年来,总有一个声音反复在拷打我,假如把母亲接到城市来,而不是让她一个人生活在老家,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脑梗后不被及时发现呢?
我也把这种想法跟姨娘、姨夫讲了,他们的一致意见是,不一定好。在老家再孤单,还有不少邻居,到了城市,就只有儿子和媳妇,连孙女也在外地工作。
确实,母亲曾因腿伤住在我家一个月。那一个月里,尽管女儿刚好带着孩子回家住了好多天,表妹也几乎每天来陪她说话,姨娘姨父更是每天跟她通话,还把她接到家里住了好多天,我们下班后的第一件事也总是用车推着她在小区内转一圈,周六、周日则带她到江边转转看看,但是,看得出来,母亲的心情是不好的。
无奈之下,只能将她送回老家,请了一位她最信得过的邻居照顾她,母亲才慢慢地舒展开紧锁的眉头。

女儿对我说,周塘(母亲的家,当然也是我的家)才是奶奶的根,才能滋养她的心情。
其实,我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做儿子的,看到母亲一人在老家生活,总有不舍在心头。一旦有点事,就会觉得对不起母亲。
实际上,每次回老家,哪怕每周一次,在我们离开的时候,母亲的眼里都是充满了不舍。靠在门边,望着我们远去的身影,内心一定在想,你们怎么又离开了。我甚至想,母亲会不会后悔当年拼了命也要让我参加高考,以至于今天要承受分别的痛苦呢?
母亲当然不会想这么多,她那心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的性格,早就植入心底。所以会用不舍的眼神看着我们远去的背影,是想告诉我,只要我还活着,这里就永远是人你的家,也是你的根。
只是,母亲用生命织成的家,已经在我这个生活在城市的儿子心里,变成了老家。老家的概念太大,大到再多的思念和回忆也装不满。唯有母亲还在,老家才不会虚幻,才能够真真实实地存在。

三十多年前,老家在我的心里还是热闹的存在。特别是过年,贴春联、敲锣鼓、放鞭炮、拜大年,很有年的味道。后来,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淡了,村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剩下的不是老的就是少的。
即便是不再热闹的老家,在母亲的心里,那仍是她的根。
是根,就永远会有水分。母亲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才会感到滋润。城市再好,在母亲的心里,都是干燥的、没有泥土芳香的,她永远不会向往城市生活。
现如今,母亲自己成为根了,我能不能像她那样,也以老家为根,真的没有勇气回答。不是我忘记了老家,而是老家可能已经容下下我,没有我立足的地方了。但凡我能像母亲一样,把家当根,可能就不会很久都不回老家看看。

女儿在她的微信朋友圈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奶奶这辈子都生活在周塘,而现在,她更是成为了周塘的一部分,不是空气,不是水,而是我站在那片土地上就能感觉到她在那里,看着我,陪着我,想着我,等着我。
周塘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以前回去,认识不认识的,光打招呼就得好一会儿。吃一顿饭,门口经过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而现在的周塘却总是一副“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模样。但我还是那么热烈的爱着周塘,因为那是奶奶和爸爸的家乡,也是我心中不变的归处,无论沧海桑田,奶奶永远都在那里。
恰恰是,女儿眼中的那个爸爸的家乡,在我这里,却成为了“老家”两个字。生活了整整18年的去处,没有能够在心里完整地扎下根,还不如小时候每年过年才能去住两天的女儿,“愧疚”两字恐怕是概括不了的。
对绝大多数离开家乡的人来说,父母的根,特别是母亲的根,还能够成为自己的根吗?我需要把根找回来,不管到哪天,根都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