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的历史与文化

木火土金水文文 2024-12-03 04:35:09
一、乌龙茶的历史渊源

(一)起源传说

乌龙茶的起源充满了神秘色彩和传奇故事。在众多传说中,有几个流传较广。

其中一个传说清朝雍正年间,福建安溪的茶农苏龙(乌龙)在追捕山獐后,意外发现放置一夜的茶叶镶上红边且散发出阵阵清香,经过反复试验,创制出乌龙茶。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龙太子,因触犯天条被贬,发配到一个叫乌龙潭的地方。

有一年,乌龙潭所在的地方出现大旱,乌龙潭快要干涸,龙太子奄奄一息。恰好有一个美丽善良的村姑路过乌龙潭,把已经奄奄一息的龙太子救活。可是过了不久,这地方发生了瘟疫,那位村姑及村民因传染了瘟疫而病危,龙太子为了救活他们,毅然不顾自己的生命,吐出了龙珠化为茶树,茶叶救活了村姑及一方村民。

人们为了表示敬意称呼龙太子为乌龙太子,所化的茶叶称为乌龙茶,乌龙茶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

另外,关于乌龙茶按创制人名字谐音命名的故事主要有两个,内容非常相似,也提高了这个说法的认可度。据说乌龙茶最早发源于福建省安溪县。很久以前,安溪的深山里,住着一位猎人,名叫胡良。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一座山上长着一丛小树,枝叶墨绿葱茏,便随手摘下一枝,放在背篓中遮盖猎物,翻山越岭,直到太阳快下山才回到家中。

回家后点火烧水,山风吹过,忽闻得一阵清香,接着收拾猎物时,发现清香来自背篓中的那枝树叶。胡良试着摘下几片叶子,用开水冲泡,喝到嘴里,不仅香醇,而且顿觉口舌生津,烦躁尽消,胡良心想这定是仙树。立即起身重返深山摘了一大捆枝叶回家,但用此叶泡水,却变得又苦又涩。

胡良想了半天,为什么从同样的树上采来的枝叶,味道不一样呢?细想过后,悟出了一个道理来。原先采的枝叶经过大半天晒萎,产生的清香,因此决定摸索加工制作香茶的方法。

经过反复试制,终于找到了采来叶子要经过晾晒、搓擦、炒烘等过程的制作香茶的途径。

香茶制作成功后,流传四方,胡良的名字也随之广为传诵。照安溪的方言,“胡良” 与 “乌龙” 语音相近,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出产的名茶称作 “乌龙茶”,而名扬海内外。

(二)北苑茶与乌龙茶前身

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历史上介绍北苑茶产制和煮饮的著作就有十多种。

北苑茶的采制工艺使得原料在无形中发生部分红变,芽叶经酶促氧化的部分变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实质已属于半发酵范畴。

北宋蔡襄在《茶录》中特别称颂北苑茶,认为北苑凤凰山连续诸焙所产者味佳。因此,说北苑茶是乌龙茶的前身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三)制法发祥于武夷山

武夷茶继北苑茶发展起来,元朝在武夷设置 “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明朝罢造龙团改制散茶,武夷茶代替北苑茶,改变工艺后誉满天下。

王草堂在《茶说》中详细记载了武夷茶的制作工艺,被认为是乌龙茶制作工艺。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也认为此即为乌龙茶制作工艺。张天福说:“乌龙茶是世界三大茶类之一,起源于福建崇安武夷山。”

乌龙茶早期从厦门港口运销欧洲名震环球。乌龙茶起源于福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制法发祥于武夷山,是从散茶及松萝茶制作工艺演化而来。

明洪武年间,朝廷颁令罢龙团,改制散茶,后发展为炒青绿茶。但松萝茶制作工艺不能满足大发展的武夷茶采摘、制作之需,便出现红绿相杂之茶。时人根据现实情况,摸索进行萎凋做青方法,制出乌龙茶。

二、乌龙茶的传统制作工艺

(一)采摘标准

乌龙采摘讲究茶菁的成熟度,一般标准是形成 “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具体而言,“小开面” 为新梢顶部第一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 1/2;“中开面” 为新梢顶部第一叶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 2/3;“大开面” 新梢顶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面积。一般春、秋茶采取 “中开面” 采;夏暑茶适当嫩采,即采取 “小开面” 采;产茶园生长茂盛,持嫩性强,也可采取 “小开面” 采,采摘一芽三四叶。采摘时,应做到 “五分开”,即不同品种分开,早午晚青分开,粗叶嫩叶分开,干湿茶青分开,不同地片分开,以利于提高毛茶品质。

(二)日光萎凋与室内静置萎凋日光萎凋利用太阳辐射和热能,促使茶菁内水分蒸散,为后期做青提供良好物理化学条件,促进大分子不可溶物质分解。日光萎凋的时间要根据茶菁的成熟度和数量、当天的天气情况、湿度、温度等综合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如果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则有可能导致鲜叶晒死提前红变;若光照过弱温度过低,则又会导致萎凋不足,水分蒸散度不够,不利于后期做青。茶叶的颜色、味道和浓度,正是由氧化阶段决定,茶叶在 26 摄氏度的温度下,放置 30 到 120 分钟。在此期间会发生氧化作用,改变茶叶的颜色。“清香型” 乌龙茶与 “浓香型” 乌龙茶都需要进行晒青。因为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程度比较轻,如果不进行太阳晒青,清香则不足。相对于传统的安溪乌龙茶,清香型的乌龙茶晒青程度比较轻,失水率一般保持在 8%-12%。下机前,晾青翻拌 3 次,下机做青 2 次,室温最好在 20-22℃,相对湿度可保持在 70%。而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浓香型乌龙茶,一般要做青 8-10 次,历时 6-8 小时,室温 24℃-26℃,相对湿度 80%-85%。室内萎凋是对上一步的深化和调整,为让茶菁继续走水,促进嫩梗水分与内含物质输送到叶部,伴随水分蒸散,鲜叶内物质缓慢水解,形成甘醇滋味和丰富香气关键。同时还需搅拌,防止鲜叶成为 “死菁”。静置的同时进行搅拌,因为茶叶静置一段时间后,酶的活性增加,当水分减少到一定程度时,酶的活性开始下降,若此时不进行适当的搅拌,茶梗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便不会继续传送至叶片部分,无法形成更多的香气,酶也会丧失活性,鲜叶会成为 “死菁”,所以适当的搅拌对于茶叶进一步酶促氧化非常重要。(三)做青

做青包括摇青和静置两个交替环节,目的是为鲜叶 “保水” 和加强 “酶促”。摇青使茶菁相互摩擦,叶缘受损,叶脉受损降低水分蒸散能力,使叶片膨胀恢复弹性;静置过程中梗脉水分向叶肉细胞渗透,叶内可溶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茶香高显,形成 “绿叶红镶边” 特点。

做青是较为复杂的工序,在做茶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酸味的环节就是做青。前期温度过高灼伤叶片、发酵过重、做青后没有及时摊晾、焙火温度未降下就直接密封等,导致把含水量太多的茶叶堆积在一起,形成 “闷闷的酸味”,这种酸味给人的感觉就很不舒服,令人难以下咽。制茶的 “做青” 环节就显得至关重要,主要包括摇青和静置两个交替进行的环节。

摇青是将萎凋后脱水适度的叶子放在水筛或摇青机内,使之圆周旋转,上下跳动。摇青次数先少后多,力度先轻后重。摇青后静置叶片,静置前期嫩叶水分运输断断续续进行,梗脉水分向叶肉细胞渗透补充,叶呈挺硬紧张状态,叶面光泽恢复,青气明显,俗称 “还阳”。

静置后期,水分运输减弱,蒸发大于补充,叶呈萎凋状态,叶面光泽消失,青气减退,花香隐现,俗称 “退青”。退青与还阳的交替过程即是茶农所谓的 “走水”,静置时间的控制遵循先短后长,发酵程度逐渐加深的原则。

在摇青过程中,叶片边缘受到摩擦,破坏了叶细胞组织,茶多酚物质发生酶性氧化和缩合,使得绿叶红边显现。

静置过程中茎梗水分往叶脉,叶片输送,叶内可溶性物质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得茶香高显。该工序是形成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历来是业界研究的热点,其机理研究主要分为 3 类:(1) 水分运动机理。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学者就开始关注做青时鲜叶水分运动状态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综合学术研究分析发现在不同做青阶段,对叶、梗含水量进行分离测定,结果为叶片失水明显多于梗、叶片失水速度前期快后期慢、失水速度前期缓慢、后期相对较快的规律,认为是叶片水分回流的表现。

(四)后续工序

包括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炒青以炒青机破坏茶酵素,防止叶子继续变红,使茶青味消退茶香浮现;揉捻将茶叶制成球形或条索形,形成外形结构;烘焙去除多余水分和苦涩味,使茶香高醇。

烘焙技术有降低茶叶含水量、去除异味、增进茶香、杀菌降农残等作用。茶叶的含水量达到 8.8%,霉菌开始出现;水分达到 12% 以上,就会逐渐变质。

而含水量不同的茶叶,烘焙条件也不同,一般而言含水量高的茶叶,最初阶段其烘焙温度应高些(约 95℃-100℃),时间要延长;若继续烘焙三个小时以上时,必须调低温度至 85℃左右,徐徐入火,烘焙出茶叶甘醇之滋味。含水量高的茶叶应摊薄些,否则易导致闷变而降低茶叶品质。

三、乌龙茶的文化内涵

(一)感悟人生艰辛

乌龙茶的制作过程极为繁琐,需经历揉捻、摊晾、焙火等多个步骤。正如生活之路,充满了挑战与不易。每一杯乌龙茶,都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艰辛。

品味乌龙茶,能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生活,感悟人生的起起落落,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挑战。

(二)饮食文化体现

乌龙茶不仅注重茶叶本身的品质,对茶具的选择、制作以及茶艺表演也有着极高的要求。从精美的茶具造型到茶叶在冲泡过程中展现出的多变颜色与香味,无不体现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在品尝乌龙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与美感,感受那份对品质与细节的执着追求。

(三)人与自然和谐隐喻

乌龙茶的生长离不开充足的阳光、雨水以及适宜的自然环境。它就像大自然的馈赠,隐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当我们品味乌龙茶时,会不由自主地意识到保护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享受到更多如乌龙茶般美好的事物。

(四)艺术之美感受

乌龙茶的制作和品尝过程充满了艺术美感。茶具的造型优美,或古朴典雅,或精致细腻,让人赏心悦目。茶叶的颜色在冲泡过程中不断变化,从翠绿到金黄,再到橙红,如一幅动态的画卷。

而茶叶的香味更是丰富多变,有花香、果香、木香等,让人陶醉其中。喝乌龙茶,就是在领略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魅力,感受那份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乌龙茶的发展历程

(一)名称探讨

乌龙茶的名称由来颇具深意。其本意并非与足球 “乌龙球” 有关,而是因其外观颜色乌黑油亮且条索成龙形而得名。然而,不同种类的乌龙茶形状各异,若先出现的是铁观音,或许会有不同的命名。

关于乌龙茶的命名,有很多传说。如有一种说法是茶农在山上采完茶青后,将鲜叶放在竹篓里背下山,途中鲜叶经过碰撞产生清香,茶农模拟此过程加工茶叶,因不知其原理,便以 “糊里糊涂” 的福建方言 “乌龙” 来命名这种茶。

还有说法认为乌龙茶命名来源于茶叶的形态,茶叶在晒、炒、焙加工之后,色泽乌黑,条索似龙,在水中泡开,叶片似卷似曲,色泽乌青,有如乌龙入水,故而得名。

(二)制作工序

乌龙茶作为半发酵茶,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采摘相对成熟的叶子后,首先进行萎凋,然后进入杀青环节。

杀青环节是摇青与凉青相结合,较为复杂。所有乌龙茶都经过摇青加上静止的过程,之后下锅杀青,再依次进行揉捻、摊量、焙火等环节。以闽北乌龙为例,其条形接近武夷岩茶,被认为是乌龙茶的本源。

闽北乌龙茶以水仙、梅占、乌龙、奇兰、肉桂及武夷有性群体为主要品种,鲜叶 “开面” 采回之后,经晒青、晾青、做青、杀青、揉捻、毛火、足火等工序加工而成。

做青是乌龙茶制作的关键工序,包括摇青和静置两个交替环节。摇青使茶菁相互摩擦,叶缘受损,降低水分蒸散能力,使叶片膨胀恢复弹性;静置过程中梗脉水分向叶肉细胞渗透,叶内可溶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茶香高显,形成 “绿叶红镶边” 的特点。

做青过程中,容易出现酸味的环节主要在做青。前期温度过高灼伤叶片、发酵过重、做青后没有及时摊晾、焙火温度未降下就直接密封等,都可能导致茶叶出现 “闷闷的酸味”。

后续工序包括炒青、揉捻、烘焙等。炒青以炒青机破坏茶酵素,防止叶子继续变红,使茶青味消退茶香浮现;揉捻将茶叶制成球形或条索形,形成外形结构;烘焙去除多余水分和苦涩味,使茶香高醇,同时具有降低茶叶含水量、去除异味、增进茶香、杀菌降农残等作用。

(三)发酵程度与市场影响

乌龙茶的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如安溪铁观音的发酵程度取决于市场需求,先出现的是乌黑油亮且呈龙形的武夷岩茶,后影响到闽南乌龙和广东潮汕乌龙。

铁观音为适应北方饮茶习惯,从重发酵变为轻发酵,曾在北方流行。但随着工业化等原因,其市场也有所变化。

乌龙茶不同的品种发酵程度也不同,有发酵度不足 10% 的轻发酵茶,也有 70% 重发酵的茶,种类丰富、变化最多。

不同发酵程度的乌龙茶,所呈现出来的特色也不同。例如铁观音发酵程度较轻,茶香清高,滋味浓厚甘爽,品质更偏近于绿茶;而大红袍发酵程度比较重,滋味比较甘醇,品质特征更接近红茶;还有东方美人,发酵程度可达 70%,茶汤呈较深的琥珀色,滋味浓厚甘醇,带有熟果香、蜂蜜香。

有诗为证:

乌龙源起韵悠长,北苑先声半酵彰闽地山川灵秀育,岩茶凤茗瑞华扬摇青做叶红镶绿,焙火成香韵带芳千载传承文化萃,且斟佳茗品沧桑

0 阅读:3

木火土金水文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