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4月16日发布第一篇文章,截止目前共发布258篇文章,其中原创内容143篇,基本都是劳动法知识。
比较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出10万+的爆款文章,最大阅读量的一篇文章只有6万多,还不是原创。
账号粉丝也不多,全网3万出头。
比较欣慰的是粉丝里面有大量全国各地的律师,有的甚至还是律所主任。我想,应该是账号内容还有那么一点专业性,要不吸引不了这么多专业人士。
02写了近5年,要说不累,是假的。
每个自媒体博主,都会被阅读量、粉丝增长、选题来回的蹂躏。虽然虐我千百遍,我对它始终如初恋。
今天不聊劳动法,说说最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在DeepSeek没有出来之前,其实我已经尝试了很多AIGC的工具,手机里面有个独立文件夹,是各类App,有文小言、讯飞星火、豆包、通义、Kimi、智谱清言、腾讯元宝。
我经常会用同一个劳动法问题,来考察这些工具,验证他们在法律方面的准确度和严谨性。
我也尝试用这些工具进行案例检索,给出的结果中确实会有具体的案例号,并且描述了基本情况。
我当时觉得太方便了,是创作的神器。
03有一次,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把案例号在劳动仲裁文书网上进行了验证,结果大跌眼镜。
因为提供的案例号与劳动争议完全无关,案例的情况更是南辕北辙。
这让我意识到,AIGC也会偷懒,也会装逼,也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所以对于案例的检索,我后来还是采取最原始手工的方式,打开中国裁判文书网,通过关键字进行检索,并查阅文书。
春节期间,DeepSeek横空出世,惊才绝艳,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
我同样用一些问题进行了验证,尤其是对于有地区差异的司法实践,回答的都不错,大部分还能给出地方上的相关规定。
我还尝试让DeepSeek分析“劳动法老曾”对标账号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结合劳动法热点问题,输出文章。
虽然阅读量没爆,但是写作速度和水平确实让人惊喜!
用豆包和DeepSeek,一天生产几十篇劳动法普法文章,轻松拿捏。
而且很多号都是围绕劳动法关键字布局,如“调岗”、“待岗”、“被迫离职”等,可以同类型输出成百上千篇,这样用户在检索时,流量基本都会被这些文章和账号蚕食。
可以说,DeepSeek这类工具,颠覆了传统的自媒体创作。
尤其对于劳动者来说,可以不用阅读这些文章,直接将问题描述清楚,问豆包或DeepSeek,可能更靠谱,答案的质量会超过大部分普法博主。
我们最近还注意到,在与员工的离职谈判中,员工可能一边跟豆包沟通,一边跟人力在沟通。
这种之前的信息差已荡然无存。无疑增加了员工关系岗位的工作难度,因为劳动者可以在瞬间弥补劳动法知识方面的空白,打破这种不平衡。
不!是弥补各类知识的空白。
04这对于知识付费和引流的自媒体博主来说,影响比较大。
在强大AIGC工具加持下,作为自媒体的博主们,该何去何从?
是用工具生产更多的内容,布局更多的关键词,还是坚持初心,手工原创?
原创会不会变为一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手工非遗”,越来越少,最后甚至绝迹?
回顾自己的账号运营,其实能够坚持五年,最核心的原因是将内容输出作为了学习劳动法的重要工具。
这也是不断帮助自己构筑劳动法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
虽然这个过程,现在如果用工具,完全可以快速完成。
对于未来的内容创作,我思之再三,确定不会用AIGC来完全替代,只会让它做一些辅助工作提升效率。
既然是学习,应该至少有一点自己的收获和独立思考吧。
同时我也在琢磨孩子的学习问题。
要不要教孩子使用这些工具,让她能够跳出传统的学习思维?
因为,我个人认为豆包和DeepSeek,最大的冲击其实是传统教育,而不是这些自媒体博主。
因为知识的获取完全改变了路径。
最近发现,教不教不重要,因为孩子已经在使用豆包和DeepSee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