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2025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强化就业优先导向,鼓励支持各类创业。
湖北省2025年十大民生项目清单也提出,提供就业见习岗位5万个,新增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40万人以上。新增返乡创业5万人以上,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0亿元。
从入驻到成长,全周期全链条服务全省青创园3年孵化企业(项目)近4000个

巨安储能工作人员在安装电池系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通讯员 梁成
初春时节,位于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的巨安储能武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忙碌起来。
“我们与中电建、中广核合作的铁基液流电池项目均已完成招标,即将交付项目。”2月24日,巨安储能董事长孟锦涛说,公司正在进行新一代更高性能电堆的开发,并研究AI在储能材料上的应用。
2022年,孟锦涛创办的巨安储能入孵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他说,“青创园不仅租金更适合初创公司,配套设施也更加完善。”
园区以巨安储能产业需求为导向,帮助其在创业初期完成技术场景落地,快速融入产业链。为帮助公司扩大知名度,青创园积极推荐其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在第九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专项)上,孟锦涛的项目获得金奖。2024年,巨安储能在园区的帮助下,通过湖北“青创贷”获得500万元的贴息贷款,公司发展更添助力。
“全方位为青年创新创业服务,是全省青创园的建设初心。”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
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由团省委、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合作共建,2022年2月正式揭牌开园。
3年来,我省以湖北青创园为牵引,聚力打造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通过“自建直管、共建联建、联盟赋能”的1+N发展模式,在市县、高校、企业逐步建成41个青年创业园区,累计孵化企业(项目)3966个,带动就业5万余人。
青创园(光谷)示范园累计孵化企业(项目)215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83家,拥有各类知识产权1197项。引入科技服务机构70余家,开展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等活动300余场,服务大学生创新实践超2万人次。
全省青创园区累计引入工商注册、财税服务、知识产权、企业管理等各类服务机构826家;人力资源、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机构50余家,引导市场化服务机构为企业成长发展提供专业指导。
同时,打造“无偿支持+低息贷款+股权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联合省人社厅、省教育厅持续实施“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累计安排资金近4亿元扶持项目9000多个,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近4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近5万个。稳步实施湖北“青创贷”金融扶持项目,累计发放贴息贷款33530笔,金额116.98亿元。搭建股权融资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对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国有和社会资本支持。
“我们将继续着眼构建湖北青年创新创业高地,聚焦创业青年实际需求,大力唱响‘创新湖北·青力青为’,以湖北青创园为牵引,聚力打造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为青年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
灏存科技自研人形机器人“中枢神经”以千分之一度为尺,捕捉运动纤毫细节

灏存科技技术人员借助可穿戴设备,操控虚拟人物做动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2月5日湖北“新春第一会”上,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主导研发的“荆楚一号”人形机器人,因为“长”着人类面孔,且实现视、听、触等多模态感知和表情交互而备受关注。
让人形机器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更像真人,仿生学理念的应用不可或缺。来自光谷的灏存科技,在“荆楚一号”的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但若要从事餐饮服务、家政、育婴等工作,灵活性还有待提升。一方面,要为人形机器人安装尽量多的关节,在硬件层面看齐甚至超越人类;另一方面,要研发强大的软件,让机器人具备高效、精准获取和处理人体动作数据的能力。
“动作数据就是机器人的‘行为准则’,哪个关节动、动多大幅度,全都由运动中枢神经系统说了算。”灏存科技CEO熊鹏航说,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运动神经中枢系统,包含穿戴型肢体动作识别设备、动作数据采集与大模型训练软件。传感器精准捕捉人体动作后,由计算机分析并转化为动作数据,人形机器人就能学习并模仿人类的动作。
打个比方:一支交响乐团的乐器种类越多,音乐表现力自然越强,但这对指挥的掌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形机器人身上,运动中枢神经系统就承担着“指挥”的任务。
8年前,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因为能流畅完成空翻动作引发热议。今年的春晚舞台上,宇树科技研发的能扭秧歌、会丢手绢的机器人令人啧啧称奇。这些业界“明星”,无不具备强大的运动中枢神经系统。
2018年,灏存科技创业的第二年,湖北日报就曾对这家企业进行报道——戴上一副“电子手套”,手部的任何细微动作都能被传感器捕捉,并在电脑屏幕上实时生成一只虚拟的手。尽管当时人形机器人产业尚未成型,但不少专业人士认为,这套“软硬结合”的系统有一天将成为机器人训练的“标配”。
“有了运动中枢神经系统,人形机器人的动作更加流畅自然,远超人类的关节数量甚至允许机器人做出一些超出人类认知的动作,可应用在更广泛的场景中。”熊鹏航说,目前灏存科技已实现对人形机器人运动中枢神经系统核心技术的全面自主可控。特别是对于肢体动作识别十分关键的转角精度,已经可以精确到0.001度,延迟也能控制在3毫秒以内。除“荆楚一号”外,灏存科技目前正与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人形机器人头部公司展开合作,“湖北智慧”加速闪耀全国。
慧观生物“打磨”纳米级光刀3D扫描,再小的病灶也无所遁形

高通量3D病理光片显微镜下的生物组织3D成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洁
“刚交付完北京大学的订单,公司3D病理技术在科研场景正落地放大,在医学应用场景期待爆发。”2月24日,武汉慧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观生物”)首席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教授费鹏说。
在医学上,病理诊断被认为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然而,传统光学显微镜大部分只能做到2D成像,在面对复杂三维组织结构时,可能会因采样局限而引发漏诊或误诊。
慧观生物研发出高通量3D病理光片显微镜,采用创新的纳米级超薄光刀技术,可以把整个切下来的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3D影像,帮助医生做病理诊断。
据介绍,该原创性激光光片3D显微镜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并获“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技术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数十项。
在慧观生物实验室,费鹏展示了该显微镜的“超能力”。
在肝脏组织检测中,其深度35微米、深度55微米处均正常,但在深度45微米处,有一个微小病灶。在该显微镜的3D成像下,这一病灶清清楚楚。“如果依靠传统切片,恰巧切不到这个位置,这个病灶就漏掉了。”费鹏说。
高通量3D病理光片显微镜不需要物理切片,而是用激光去扫描组织,像一把“光刀”,对组织细胞进行“虚拟切片”。
“团队通过精巧的光学设计,攻克多光场复合调控聚焦技术,并自研了具有知识产权的光学调制元件,突破了光的无衍射传输极限,把激光压制成一把世界上最锋利的纳米级光刀。”费鹏说,光片显微镜可在数秒内以亚细胞分辨率把一层层的组织图像扫描出来,所有的图像数据叠加起来,就是完整的组织三维空间结构。所有好的细胞坏的细胞,一目了然。
其应用场景不仅局限于病理组织,在药物研发、毒理评估、病理诊断等方面,均能提供权威的检测分析。比如在血液疾病的CAR-T研究中,能实现全过程观察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情况,为医院和患者提升体外评估的效率。
目前,慧观生物科研级的3D光片病理仪已经在全国多个高校、科研院所投入医学研究应用,同时正在与武汉同济医院病理、脑外等多个科室合作开展临床试验。“公司产品的相关专利在美国和欧盟已经获得授权,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费鹏说。
让国产GPU“跑”出行业新应用武大“00后”逐浪大模型江湖

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团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2月24日,推开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模态跃迁”)的门,眼前的场景让人恍惚。这里不像一家科技公司,倒像是大学实验室,一群“00后”理工男围在电脑前争论不休,智能大屏上展示着大模型研发的最新进展。
“我们团队成员17人,平均年龄不过25岁,大多是武汉大学的师兄弟。”公司首席运营官常元和介绍,他今年23岁,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在读,18岁首次创办公司便踩中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口,自研产品半年内收获百万用户。
该团队中多人都有创业经历。联合创始人邴龙志16岁做电商起家,曾创办跨境供应链平台企业;丁震宇初中自学编程,开发的软件服务过数十家上市公司。
作为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的首个项目,这群奔涌的光谷后浪少年,借助东湖高新区和孵化单位在技术研发、行业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在2023年成立公司后不断“跃迁”,如今已获得数百万元融资。
紧贴产业一线需求,是他们快速打开应用市场的王牌。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算力高度依赖英伟达的硬件,而模态跃迁自主研发的“广域算力支撑架构”,难得地实现了国产人工智能千卡集群上的大模型训练。这项突破不仅降低了大模型训练、推理的成本,还为下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
同时,其千亿规模参数的合成数据引擎方案,能为垂直大模型的训练提供高精垂直可控数据源,加速人工智能融入生产、生活。借助模态跃迁的产品,“学小助”人工智能助手已在武汉大学等20多所高校上线,能24小时解答学生问题,甚至能根据学习进度定制复习计划;在游戏领域,王者荣耀等俱乐部使用该公司“跃玩”平台后,人工智能可自动生成赛事训练方案,连亚运会电竞选手都成了他们的用户。
此前,模态跃迁曾在一场路演的PPT上提出要“超越雷军”,现场爆发出阵阵掌声。面对鼓励,常元和十分感动:“雷军学长是武大人的标杆,AI时代,我们也在找寻新答案。”数月后,雷军本人在与“雷军班”学子座谈时公开回应:“看到学弟的梦想,我很高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武大的精神。”
身处DeepSeek带起的新一轮人工智能应用热潮,模态跃迁的技术已走出国门,美国、日本、新加坡的20多家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公司正计划招揽更多算法研发人员、工程师。
“今年我们计划将大模型深度融入智能制造、具身智能等新领域,并与武汉本地的优势产业形成联动。”常元和说。
详见2月25日湖北日报2版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