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县豫剧团八十年代初风头正劲,演员们个个身怀绝技,台上台下都是一把好手,这回要去西安演出,大伙儿心里都美滋滋的,盼着能在省会城市露一手,让更多人领略咱们的风采。
长葛县豫剧团里头人才济济,中青年演员一大堆,各有各的拿手好戏。杜西建是个文武小生,长得英俊潇洒,唱功了得,一开嗓子就能把观众的魂儿勾走。他演过不少古装戏,像《蝴蝶杯》《王宝钏》啥的,每回上台都是全场焦点,台下的姑娘们看得眼睛都直了。杜西建不光唱得好,演技也是一流,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都演绎得入木三分,让人看了忍不住掉眼泪。
朱秀珍是闺门旦的一把好手,拜过豫剧大师马金凤为师,学了一身好本领。她长得俊俏,嗓音甜美,唱起戏来婉转动听,让人如痴如醉。朱秀珍最拿手的是《蝴蝶杯》里的胡风莲,每次演出都能把这个角色的温柔贤淑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们都说她就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女儿。她不光唱得好,演技也是一流,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都演绎得入木三分,让人看了忍不住掉眼泪。
何艳芳是个年轻演员,从许昌戏曲艺术学校毕业,拜过阎派豫剧大师阎立品为师。她最拿手的是《秦雪梅》,一开嗓子就能把观众的魂儿勾走。何艳芳长得漂亮,嗓音宏亮,唱起戏来委婉动听,特别是悲情戏,能把观众的眼泪都给唱出来。她不光唱得好,演技也是一流,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都演绎得入木三分,让人看了忍不住掉眼泪。
剧团的乐队也是一群高手,有二十来个人,各个都是行家里手。刘玉生老师和张志勤是鼓师,一个老一个少,配合得天衣无缝。张连池老师和他的学生刘富贵是板胡高手,一拉起来就能把人的魂儿勾走。袁德民老师和王东松是二胡好手,一个老一个少,配合得天衣无缝。高振忠老师是三弦高手,一弹起来就能把人的魂儿勾走。
赵喜民是单簧管和唢呐高手,拜过河南省曲艺团的唢呐演奏家赫玉歧为师,学了一身好本领。张惠芝是琵琶高手,一弹起来就能把人的魂儿勾走。我在乐队里吹笙,虽然不是什么高手,但也能凑个热闹。魏宪成是大提琴高手,李春富是大管高手,田长俊是笛子高手,一个个都是行家里手。
硬场打大锣的孟庆法,手镲的张志勤,小锣的仝根秀,梆子的张喜民,都是一把好手。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每次演出都能把观众的魂儿勾走。音响效果也是一流,尹留顺他们几个人把设备弄得比省里的剧团还要好,用的是演员胸佩无线话筒,当时全省也就省三团有这个设备。
剧团能有这么好的设备,离不开县里领导的支持。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王家瑞和毛纺织厂厂长陈国欣都是大力支持,给剧团提供了不少帮助。灯光师王炳勋和舞美胡结实也都是高手,每次演出都能把舞台布置得美轮美奂。
剧团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对每部戏的音乐设计和乐队训练都是严格把关。大家都是一丝不苟,单独训练,逐个过关,分部伴奏,力求完美。每次演出效果都是一流,观众们都说咱们剧团的水平不比省里的差。
接到西安的邀请函,大伙儿都兴奋得不得了。为了顺利到西安演出,剧团特意调整了演出路线,从洛阳开始,到伊川、新安、渑池等地演出,一步步向西安靠拢。3月9日早上从渑池县出发,下午两点就到了西安的陕棉十一厂俱乐部。西安市演出公司的领导早就在那儿等着了,热情得不得了,让大伙儿都觉得特别受重视。
大家住的是厂区招待所,条件比想象中好多了,跟宾馆差不多。吃饭在厂里的餐厅,饭菜现成的,比在剧团食堂吃得好多了。安顿好了之后,演出公司还组织大家去骊山公园和兵马俑参观,晚上还看了场秦腔演出。大伙儿在西安玩了两天,开心得不得了,感觉比演出还过瘾。
那会儿还是计划经济,啥都得按计划来,买东西得凭票。西安是省会城市,演出公司说咱们的票价得按地市级标准执行,从原来的两毛涨到三毛,中间的座位还得四毛。这一下可提升了咱们县级剧团的地位,经济效益也上去了。
3月11日晚上是第一场演出,演出公司让咱们自己卖票,可能是怕咱们演不好影响他们声誉。头两天观众确实不多,但到第三天晚上,观众就跟潮水似的涌来了,把剧院门口都堵得水泄不通。河南老乡托演员们买票的也不少,每天一开售票窗口,前30排的票就没了,只剩后排和边上的票。
演出公司的经理看这阵势,赶紧找剧团商量,说还是他们来卖票吧,但得给剧团留200到300张好位置的票。在陕棉十一厂的11场演出,咱们剧团是越演越好。演员们使出浑身解数,把角色演得活灵活现,电子灯光布景也是一天比一天新鲜。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掌声不断,每场演出结束都得清唱好几段才肯散场。
这次西安之行,咱们剧团可算是打出了名气。观众们都说,没想到县里的剧团水平这么高,比省里的剧团一点儿不差。演员们也是信心大增,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在省会城市也能站得住脚。这次成功的经历,让大家更加坚定了要把戏曲艺术发扬光大的决心。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真是美好啊。那时候的戏曲艺术在老百姓心中地位很高,演员们也是全身心地投入,为的就是给观众呈现最好的演出。现在社会发展了,娱乐方式多了,戏曲似乎没那么受欢迎了。但是,那些经典的唱段,那些动人的故事,还是能打动人心的。
想想当年的那些演员,那些乐师,那些幕后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是戏曲艺术的守护者。他们的敬业精神,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感受一下戏曲的魅力。
那时候的剧团,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有一股子干劲儿。现在条件好了,但似乎少了点儿那种拼劲儿。也许,我们应该找回那种精神,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让戏曲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戏曲艺术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政府要支持,艺术家要创新,观众要捧场。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传承下去,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回想起那次西安之行,我觉得,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对戏曲不太了解,但只要他们有机会接触,一定会被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吸引。我们应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爱上戏曲。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看到像当年那样盛况空前的演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