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隋炀帝杨广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他被贴上弑父杀兄、荒淫无度、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残暴不仁等诸多负面标签 。
传说中,他为了登上皇位,不惜弑父杀兄,手段残忍至极。隋文帝杨坚本已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却暗中使计,不仅收买权臣,还在父母面前伪装成一副孝顺、节俭的模样,以此来获取信任,最终成功让杨勇被废,自己取而代之。甚至在杨坚病重之际,杨广原形毕露,派人杀害父亲,随后又将大哥杨勇赐死,顺利登上皇位。
他的荒淫程度更是令人咋舌。据说,他的后宫美女如云,仍不满足,还常常出宫搜罗美女。有野史记载,他甚至让宫女们都穿开裆裤,方便他随时临幸,如此荒诞的行为,简直突破了人伦底线。
在生活上,他穷奢极欲。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大肆修建宫殿园林,如洛阳的西苑,规模宏大,奢华无比,里面汇聚了天下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他还热衷于巡游,每次出巡都要建造豪华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百姓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役,还要贡献大量财物,以供他挥霍享乐。
在治国理政方面,他好大喜功。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他三次远征高句丽,却都以失败告终。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让无数百姓失去了丈夫、儿子,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他还制定了严苛的律法,稍有不慎就会被处以重刑,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 。
这些负面形象深入人心,使得杨广在历史上几乎成了昏君的代名词。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当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深入探究,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隋炀帝。
年少有为展锋芒杨广出生于北周天和四年(569 年) ,自幼便展现出了不凡的气质,《隋书》记载他 “美姿仪,少聪慧”,深得父母喜爱。在父亲杨坚还是北周臣子时,杨广就因父亲的功勋被封为雁门郡公。
公元 581 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杨广被封为晋王,并担任并州总管,当时他年仅十三岁。在并州总管任上,杨广展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他积极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并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为北方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他还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广纳贤才,身边聚集了一批有识之士,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皇八年(588 年),年仅二十岁的杨广迎来了人生中的重大机遇 —— 挂帅平陈。当时,隋朝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而南方的陈朝却依旧偏安一隅,阻碍着国家的大一统进程。隋文帝杨坚任命杨广为行军元帅,统领 51 万大军南下伐陈。虽然实际指挥作战的是高颎、贺若弼、韩擒虎等名将,但杨广作为统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协调和决策作用。他精心筹备,制定战略,派遣间谍深入陈朝,了解其兵力部署、地形地貌等情况 ,还加强了军队的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素质。在战争中,他充分信任和重用手下将领,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使得隋军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战况。
隋军势如破竹,迅速突破了长江天堑,一举攻克了陈朝都城建康,俘获陈后主陈叔宝,结束了自东晋以来长达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进入建康后,杨广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他下令查封陈朝府库,将财物尽数封存,做到秋毫无犯;还惩治了陈后主身边的奸佞之臣,赢得了江南百姓的赞誉和支持。此次平陈之战,不仅展示了杨广的军事才能,也让他在朝廷中的威望和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 。
平陈之后,杨广因功晋封太尉。然而,由于隋朝对江南地区的统治政策存在一些偏差,引发了当地的叛乱。开皇十年(590 年),杨广奉命赴江南任扬州总管,与杨素一起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在镇守江南期间,他深刻认识到南北文化的差异以及融合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治理江南,他积极学习江南方言,娶江南女子萧氏为妻,主动亲近江南学子,重用当地的学者来整理典籍,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他的努力下,江南地区的局势逐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他也因此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和隋文帝夫妇的欢心。
在这一时期,杨广还多次参与抵御突厥的战争。他率领军队出灵武,与突厥人展开激烈战斗,虽然没有取得重大的俘获成果,但他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锻炼了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边疆稳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夺嫡之路的权谋随着杨广在军事、政治上的成就越来越高,他的野心也逐渐膨胀,将目光投向了太子之位。当时,太子杨勇是他最大的阻碍 。
杨勇生性率直,不善于伪装。他在生活上十分奢靡,对物质享受极为追求。他曾花费大量钱财装饰自己的铠甲,使其精美华丽,这一行为被崇尚节俭的隋文帝杨坚知晓后,遭到了严厉的训斥。在感情方面,杨勇也与父母的观念背道而驰。他宠爱小妾云昭训,对正妻元氏却十分冷淡,这让信奉一夫一妻制的独孤皇后极为不满。后来,元氏突然暴病身亡,独孤皇后怀疑是杨勇和云昭训合谋害死了元氏,对杨勇的厌恶之情愈发浓烈。
与杨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广深知父母的喜好和厌恶,他开始精心伪装自己。他故意遣散府中的美女,只留下一些年老丑陋的仆人,与妻子萧氏出双入对,表现得十分恩爱,营造出一副专情的形象,以此来迎合独孤皇后对感情忠贞的要求。在生活上,他也极为简朴,居住的房屋布置简单,饮食也十分清淡,车马侍从都从简,让隋文帝看到他对节俭的践行 。
为了进一步获取支持,杨广积极拉拢朝中重臣。他深知宰相杨素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于是派心腹宇文述贿赂杨素的弟弟杨约。宇文述与杨约赌博,故意输给他大量钱财,杨约十分高兴。宇文述趁机表明来意,说如果杨素能帮助杨广夺得太子之位,将来必定能荣华富贵。杨约被说动,将此事告知杨素。杨素本就与杨勇有矛盾,且认为杨广更有能力,便决定支持杨广。
在杨素的帮助下,杨广开始在隋文帝面前诋毁杨勇。他们收买杨勇的亲信姬威,让他向隋文帝告发杨勇的种种恶行,包括奢侈浪费、心怀不满等。杨素也经常在隋文帝面前说杨勇的坏话,夸大他的过失。而独孤皇后在一旁也不断地吹风,诉说对杨勇的不满,夸赞杨广的贤能 。
终于,开皇二十年(600 年),隋文帝在众人的谗言下,下定决心废黜杨勇的太子之位,将其贬为庶人。同年十一月,杨广被立为太子。这场夺嫡之争,充分展现了杨广的心机和权谋。他善于利用他人的弱点和喜好,精心布局,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
在位期间的功绩杨广在位期间,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举措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东宫制度,将东宫的权力收归中央,避免了太子势力过大对皇权造成威胁,使得国家权力更加集中在皇帝手中。同时,他对中央官制进行了改革,正式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任免、户籍财政、礼仪教育、军政、刑法、工程营造等事务;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是决策机构;门下省则负责审核诏令,对不当之处进行驳回。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相互配合,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加强了皇权对国家政务的掌控 。这一制度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中央官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政治的清明和高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杨广还开创了科举制,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在科举制之前,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使得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寒门子弟很难有出头之日。而科举制打破了这种局面,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进入仕途 。科举制的创立,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来自不同的阶层,为官场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科举制也促进了社会的阶层流动,使得社会更加公平、公正,激发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官选拔制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二)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杨广也有着重要的举措,对隋朝乃至后世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业元年(605 年),杨广下令营建东都洛阳。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心,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它北通涿郡,南达江都,西至关中,东连山东。营建东都洛阳,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巩固隋朝的统治。当时,东部地区人口众多,经济繁荣,但距离都城长安较远,管理不便。洛阳作为东都,能够更好地辐射和管理这一地区,及时应对各种政治、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洛阳处于天下之中,便于物资的汇聚和转运。它是南北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南方的粮食、丝绸等物资可以通过水路运输到洛阳,再从洛阳运往全国各地 。这一举措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对隋朝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洛阳的营建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人口的聚集,为后世洛阳成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础 。
同年,杨广还下令开凿大运河,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它的修建,使得南北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融合。南方的丰富物产,如丝绸、茶叶、瓷器等,可以更快速、大量地运往北方;北方的农产品、手工业品也能顺利地到达南方市场 。大运河的开通,还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兴起和繁荣,如扬州、苏州、杭州等,这些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此外,大运河的修建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它不仅在隋朝时期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作用,而且对后世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在唐朝以及之后的朝代,大运河都继续为国家的经济繁荣贡献着力量 。
(三)军事扩张杨广在军事上也有着强烈的野心,积极对外扩张,展示了隋朝强大的军事实力。
大业五年(609 年),杨广亲征吐谷浑。吐谷浑位于隋朝的西北部,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对隋朝的西北边境构成了威胁。同时,吐谷浑还控制着丝绸之路的部分路段,阻碍了隋朝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为了消除威胁,打通丝绸之路,杨广御驾亲征。他精心部署,率领大军分进合击,经过多次激烈战斗,最终击败了吐谷浑 。此次战役,隋朝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将吐谷浑的故地纳入了隋朝的版图,极大地扩大了隋朝的疆域。丝绸之路也因此得以畅通,隋朝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隋朝的强大实力,也提升了隋朝在国际上的威望,使得西域各国纷纷向隋朝朝贡 。
在对突厥的战争中,杨广也采取了积极的策略。他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扶持亲隋势力,削弱突厥的实力。同时,他还加强了北方边境的防御,修筑长城,派遣军队驻守,有效地抵御了突厥的侵扰,保障了北方边境的安全 。在对契丹的作战中,隋朝军队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打击了契丹的势力,维护了东北地区的稳定 。
然而,杨广三次征高句丽的战争却以失败告终。大业八年(612 年)、大业九年(613 年)、大业十年(614 年),杨广先后三次亲率大军征讨高句丽。这三次战争,隋朝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高句丽的顽强抵抗,以及隋朝军队在战略、战术上的失误,最终都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这三次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导致百姓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也对隋朝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三次征高句丽的战争,也展示了杨广开疆拓土的决心和勇气,以及隋朝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 。
(四)文化交流杨广非常重视文化交流与发展,在他的统治下,隋朝在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积极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加强了隋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些使者不仅带去了隋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精美商品,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纺织技术等,对西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使者们也从西域带回了当地的特产、文化和艺术,如胡乐、胡舞、佛教文化等,丰富了隋朝的文化内涵 。这一时期,丝绸之路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也日益繁荣,促进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
杨广本人酷爱文学艺术,他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对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文人墨客,经常与他们吟诗唱和,互相切磋。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隋朝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继承南北朝时期的绮丽文风,又有展现隋朝宏大气象的豪迈之作。例如,杨广的《春江花月夜二首》“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春江夜景,展现了他较高的文学素养 。除了诗歌,隋朝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绘画题材更加丰富,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等;雕塑技艺精湛,佛像雕塑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音乐方面,融合了中原音乐和西域音乐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杨广还组织人员整理和编纂了大量的典籍,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隋朝灭亡的原因然而,隋朝却在杨广的统治下迅速走向灭亡,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主观因素来看,杨广的统治策略存在严重失误。他好大喜功,急于建立不世之功,却忽视了国家和百姓的承受能力。在短短十几年间,他同时开展了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多次巡游等浩大工程,还频繁对外发动战争,如三征高句丽。这些举措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但在实施过程中,却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民夫达二百万人以上,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凿大运河,更是动用了数百万民夫,百姓们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劳役,还要面临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严苛的管理,许多人在工程中丧生。频繁的巡游,每次都要耗费大量的物资,沿途百姓还要承担接待的费用,苦不堪言。而三次征高句丽的战争,更是让国家元气大伤。为了筹备战争,隋朝征调了大量的士兵和物资,百姓们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急剧增加。战争的失败,不仅让无数士兵战死沙场,也使得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此外,杨广在后期逐渐变得骄奢淫逸,沉迷于享乐。他大修宫殿园林,如洛阳的西苑,规模宏大,奢华无比。他还广纳美女,后宫佳丽如云,生活极度奢靡。这种行为不仅耗费了大量的钱财,也使得他逐渐失去了对国家事务的关注,政治日益腐败 。
从客观因素来说,隋朝虽然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但社会矛盾依然复杂。南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时间来融合。而杨广的一些政策,如对江南地区的统治方式,可能引发了部分地区人民的不满 。同时,隋朝的统治阶层内部也存在矛盾,一些贵族和官僚对杨广的统治不满,他们在隋朝末年的动荡中,有的选择观望,有的甚至趁机反叛,如杨玄感的叛乱,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沉重打击 。
唐朝史书对杨广的记载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唐朝是在推翻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唐朝的史官在撰写史书时,可能对杨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抹黑,夸大了他的过错,而对他的功绩则相对淡化 。
历史的公正评判隋炀帝杨广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功与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形象 。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有辉煌的开篇,也有悲壮的落幕 。
他的功绩不可磨灭。在政治上,他推行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经济上,营建东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军事上,他开疆拓土,打击了周边势力,扩大了隋朝的疆域,提升了国家的威望 ;文化上,他重视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
然而,他的过错也给隋朝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他好大喜功、急于求成,使得国家和百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后期的骄奢淫逸,更是让他逐渐失去了民心 。隋朝的灭亡,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隋炀帝杨广定义为 “暴君”,他的功绩和过错都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思考。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是多面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需要全面、客观、公正 。我们应该从他的身上汲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