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将欧洲国家推上了“白宫火力覆盖”名单。3月25日,在一场气氛火药味十足的记者会上,特朗普公开指责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也门胡塞武装冲突以及北约事务上“占美国便宜”,不仅力挺副总统和国防部长“欧洲靠美国活着”的说法,更进一步宣称欧盟“对美国的态度糟糕透顶”。这番毫不掩饰的怨气,揭示了美欧联盟内部愈发撕裂的现实,也预示着特朗普政府将在新任期中继续对传统盟友展开毫不留情的压力战。
特朗普的言论并不意外,却再度令人警醒。自其重返白宫以来,他对北约、对欧盟的蔑视和敌意从未掩饰。此次,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爽快认账:“是的,他们在占便宜。”在这个逻辑中,欧洲不再是平等伙伴,而是消耗美国资源、搭乘美国安全与经济顺风车的“负资产”。尤其是乌克兰和胡塞武装问题上,特朗普话锋一转,又把枪口对准了拜登政府,指责其“没有让欧洲和美国平等相处”,一边炮轰盟友,一边内斗前任,熟悉的“特朗普风格”再度上演。
这样的外交话术背后隐藏的,是一场关于全球领导权的深层较量。在特朗普眼中,美国是全球安全和经济的“供血者”,而欧洲却始终不给力:在乌克兰援助上行动迟缓、在北约军费上敷衍塞责、在中东局势中唯唯诺诺。因此,他索性用最直白的方式向欧洲施压:要么多出钱、要么靠边站。而其自4月2日起将实施的新一轮报复性进口关税措施,也被广泛解读为对欧盟“说教无效后的经济惩罚”。
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特朗普的“欧洲观”一直是压倒性功利的。在他看来,欧洲不再是冷战时期携手对抗苏联的亲密战友,而是新时代全球化中的竞争对手和消耗者。他无法容忍德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也无法接受法国高调宣称欧洲战略自主,更不认可欧盟在对华贸易问题上摇摆不定的态度。于是,在特朗普的世界图谱中,欧洲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既要利用,又要整顿,既是盟友,又像敌人。
而当前乌克兰战事的僵局,更让这场美欧裂痕进一步扩大。欧洲诸国在军援上已显疲态,而美国内部对于“无底线援乌”的质疑声浪也在上涨。特朗普抓住这一矛盾,顺势将“乌克兰账单”甩锅给欧盟,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要求欧洲加码,同时为自己“削减援助、聚焦本土”的政策预设合理性。至于胡塞武装与红海航线安全问题,美国打头阵空袭,而欧洲出力有限,更是被特朗普视为“不分担责任”的明证。他不仅要欧洲人出钱出兵,还要他们无条件跟随美国的战略节奏,稍有不同就被扣上“搭便车”的帽子。
而北约问题上,特朗普更是旧调重弹。他曾多次扬言“北约已过时”,甚至一度威胁“若欧洲不加大军费,美国将退出北约”。如今借口“欧洲不守规矩”,他极有可能再度抛出“保护有条件论”:即,只有交够“保护费”,美国才会履行集体防御义务。这种“黑帮式逻辑”正在深刻改变跨大西洋关系的政治生态,把北约变成一个被勒索的“同盟俱乐部”,失去了原有的政治互信和战略共识。
对于欧洲而言,特朗普的发难并非偶然,而是结构性的现实。欧洲在全球权力版图中的影响力正在被重新定义。它既无法摆脱对美依赖,又难以赢得美方尊重。在中美竞争加剧、俄乌冲突未决、以巴战火重燃的三重夹击中,欧洲在战略上已显疲态,在外交上力不从心。面对特朗普的强势回归,欧洲所能选择的路线非常有限:要么硬起腰板推动真正的战略自主,要么继续在美式霸权的阴影下被动调整。但无论哪条路,都注定不轻松。
从国际格局角度看,特朗普的此次讲话或许是一次外交打击的开场白。他要的不仅是“公平贸易”,而是一种“全维度优先”的国际新秩序——一个美国定义的等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没有真正的平等伙伴,只有能为美国战略服务的工具国家。这种思维将令美国与其盟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也势必推动一些国家在多边事务中寻找更多元的平衡,比如与中国加强沟通、在联合国体系中更多对美说“不”。
特朗普对欧洲的指责看似情绪化,实则是新一轮战略博弈的前奏。他想以“经济制裁+外交羞辱”的方式逼迫欧洲选边站队,而非共享责任与利益。这种从盟友手中“揩油”的行径,最终只会加速西方阵营的内耗与裂解。而欧洲若仍沉浸于对“跨大西洋关系”的幻想中,不敢大胆调整自身战略定位,未来只会被裹挟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洪流中,失去应有的独立与尊严。美欧之间的裂痕,也许远比想象中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