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这人挺有意思,从蓝翎侍卫一路飙升到户部尚书,还平定了准噶尔,可最后却死在缅甸。他是乾隆的小舅子,但一辈子都想摆脱这个标签,证明自己有真本事。
傅恒出生在满洲镶黄旗富察氏,这家族可不得了,跟皇族世代联姻。他祖上都是大官,曾祖哈什屯跟着皇太极打天下,祖父米思翰在康熙朝当大臣,伯父马齐更是三朝元老。傅恒一出生,全家就盼着他能延续家族荣光。不过谁能想到,他姐姐后来成了皇后,这下可好,傅恒22岁就进宫当侍卫了。乾隆那会儿正想培养自己的亲信,傅恒这人挺谨慎,又忠心耿耿,很快就得到重用。短短六年,从六品侍卫升到一品户部尚书,简直是火箭速度。有人说他是靠裙带关系,但傅恒自己可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是凭本事。
傅恒进宫当侍卫那会儿,乾隆刚登基不久,朝廷里还有不少雍正时期的老臣。乾隆想打破这些人的势力,就开始重用一些年轻人。傅恒虽然年轻,但做事很稳重,每次奏事都能说到点子上。乾隆越看越喜欢,就开始给他重要的差事。有次朝会上,大臣们争论不休,傅恒站出来说了几句,把问题说得明明白白,乾隆当场就拍板了。从那以后,傅恒在朝廷里的地位就越来越高。
不过傅恒也不是一帆风顺,有次他提出的政策被其他大臣反对,差点丢了官。但他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努力工作。乾隆看他这么上进,就让他参与一些军事决策。傅恒虽然没打过仗,但他学习能力强,很快就掌握了军事知识。有人说他是靠皇后的关系,但实际上傅恒很少找姐姐帮忙,他想靠自己的本事站稳脚跟。
1748年,金川那边闹起来了,清军打了好几仗都没赢。乾隆急得不行,正愁找不到合适的将领,傅恒就主动请战。说实话,当时朝廷里没人看好他,毕竟他是个文官,哪懂打仗。但乾隆觉得这小子有点意思,就让他去试试。傅恒到了金川,先是杀了几个不听话的将领,立了威。然后他改变了打法,不再硬攻碉楼,而是用地道炸,再配合火攻。这招还真管用,三天就拿下了五十多个碉楼。最后,金川的土司莎罗奔被迫投降,傅恒打了个大胜仗。
傅恒到金川的时候,清军的士气很低。前面几个将领都打不赢,大家都觉得这仗没法打了。傅恒来了后,先是整顿军纪。有个叫良尔吉的将领,总是畏首畏尾,傅恒二话不说就把他给杀了。这一下子,全军上下都紧张起来。傅恒接着改变了战术,他发现金川人最依仗的就是那些碉楼。以前清军都是强攻,死伤很大。傅恒想了个办法,让士兵挖地道,然后在地道里埋炸药。等炸药一响,碉楼就塌了。再配合火攻,金川人很快就顶不住了。
傅恒在金川打仗的时候,还亲自带兵冲锋。有一次,他带着一队死士,晚上爬山偷袭敌人。结果被发现了,敌人放箭,傅恒身中三箭。但他硬是咬牙坚持,还擂鼓鼓舞士气。最后,清军一鼓作气拿下了敌人的据点。这一仗打下来,傅恒的名声算是彻底打响了。乾隆听说后,亲自写了篇文章表扬他,还破格给了他四团龙补服。这可是皇帝才能穿的衣服啊,傅恒算是倍儿有面子了。
金川之战后,傅恒算是立下了大功。但真正让他成为名将的,是准噶尔之战。准噶尔这个地方,一直是清朝的心腹大患。雍正年间,清军在那吃了大亏,死了上万人。这个仇,乾隆一直想报。1754年,准噶尔内乱了,乾隆觉得机会来了。可朝廷里的大臣们都不敢轻举妄动,毕竟上次的惨败还历历在目。这时候,傅恒又站出来了,他说现在正是灭准噶尔的好时机。乾隆一听,立马让傅恒去准备。
傅恒准备这仗可是下了大功夫。他先派人扮成商人,偷偷去准噶尔打探情报,还画了张详细的地图。为了保证军队的粮草供应,他在漠北建了十二个粮仓,还想出了一种分段运输的办法。这样一来,大军远征就不用担心后勤问题了。等一切准备就绪,傅恒率军出发。他们像旋风一样席卷准噶尔,打得对方措手不及。最后,准噶尔的首领被迫投降,这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傅恒打赢准噶尔之战后,特意派人去找当年战死的清军将士的遗骨。他把这些骨头都收集起来,郑重地安葬在昭陵。安葬的时候,还特意放了一把刻着雪个字的短刀。这是傅恒对那些战死的将士的一种告慰,也是他对国家的一种承诺。不过,傅恒在对待蒙古部落的时候,手段有点狠。他实行了一种叫丁政的东西,虽然稳定了边疆,但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种子。
准噶尔平定后,清朝的边境就剩下缅甸这个麻烦了。缅甸那地方,山高林密,瘴气重,清军去了好几次都没打赢。1769年,傅恒奉命去征缅。可这次,他遇到了大麻烦。清军不适应那里的环境,死了一大半。傅恒的侄子明瑞还在战场上自杀了。傅恒自己也病得不轻,整天咳嗽,肚子还疼。但就在这时,缅甸国王派人来求和。傅恒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他强撑着病体,组织了最后一次进攻。结果还真打赢了,逼得缅王称臣纳贡。
傅恒在缅甸打仗的时候,情况真是糟糕透了。军队里瘟疫流行,每天都有人死去。为了不让敌人知道实情,傅恒还想了个办法。他让炊事营多生几堆火,装作军队人多的样子。其实那时候,连他身边的亲卫都病倒了大半。傅恒自己也病得很重,脸色发青,像中毒一样。但他还是坚持指挥作战。最后一战的时候,傅恒用了水陆并进的战法。他让一部分军队坐船,封锁了伊洛瓦底江。另一部分军队则从陆地进攻。这一招还真管用,打得缅军措手不及。
傅恒在缅甸打完仗回来后,身体已经垮了。1770年,也就是回京两个月后,他就去世了。临死前,傅恒看着自己的儿子福康安,叹了口气。可能他想到了自己的一生,也可能是在担心家族的未来。傅恒死后,乾隆很伤心,把自己关在屋里好几天没出来。后来,乾隆还特意给傅恒写了个谥号,个谥号的意思是说,傅恒既有文才,又很忠诚。不过,傅恒死后,他的家族慢慢就衰落了。他的儿子福康安虽然也当了大官,但后来因为骄傲自大,被嘉庆帝给收拾了。
说起来,傅恒这一生,始终摆脱不了个标签。他是皇后的弟弟,这个身份给他带来了很多机会,但也成了他的负担。傅恒很清楚,靠裙带关系上位是不长久的。所以他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奏折里,他总是说末之躯靠皇帝的恩典。其实这是他在刻意淡化自己的家族背景。傅恒的儿子福康安倒是得到了重用,还封了异姓王。但他的另一个儿子福隆安,因为娶了公主,反而被乾隆调离了中枢。
傅恒虽然是外戚,但他在朝廷里的地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大臣看不起他,觉得他是靠关系上位的。傅恒为了证明自己,工作特别卖力。他经常熬夜处理公务,有时候累得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乾隆知道后,还特意赏了他一张躺椅,让他能在办公室里休息。傅恒对皇帝是真心忠诚的,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他会婉转地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乾隆虽然信任他,但也没有完全放权给他。
傅恒死后,他的家族慢慢就衰落了。他的侄孙丰绅殷德娶了和孝公主,本来是件好事。但后来卷入了和珅案,结果连累整个家族都遭了殃。富察氏最后还是没盛极而运。现在在紫禁城里,还能看到傅恒的画像。画像旁边有乾隆写的一段话,原来写外戚楷后来被改稷肱个小小的改动,其实说明了很多问题。傅恒一生都在努力身份,想要凭真本事立足。但直到最后,他还是没能完全摆脱这个标签。
丰绅殷德是和珅家的,傅恒跟他八竿子打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