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木沥余庆堂

声夫评旅游 2024-08-10 15:50:52
访木沥余庆堂

作者 昇夫 字数 1479

“余庆堂”是在手机上偶然刷到的,它位于三栋镇木沥村大井口村小组,距离很近,才十公里。初听这个名字,我不由想到《红楼梦》中的“荣庆堂”,产生一种良好氛围的感觉。基于这样两点,使我要去访一访。

余庆堂大门

余庆堂,又称余庆堂围,访之前并没听说过,具体位置也不清楚,所以习惯的先导到村委会,木沥村委会旁边有个木沥小学。然而,余庆堂所在的大井口却在村委会的东边,隔着一条惠澳大道。于是绕个弯,穿过道,来到大井口。在路口一问,一阿姨告诉我说,往前走,第二个池塘边上就是了。

近前一看,一座古朴硬朗的建筑赫然在目。前有池塘,后靠山坡。最醒目的是两边高起凸出的锅耳墙,这是站在地面看,实际上,四角都有这样的锅耳墙,是为四角角楼的组成部分。锅耳墙是岭南广府建筑显著的特点,而整座建筑又是院式围屋,这是典型的广府、客家风格相融合的建筑。至于同一座建筑兼具广府、客家两种风格的成因,我在之前相关的文中也提问过。对此有朋友留言说,是客家与土著文化相融的结果,这样理解是有道理的。

余庆堂正面开一门,即大门。大门右下方地上竖有一块文保碑,标示2012年公布为惠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大门联曰:龙门登士,鹿洞传经。分别典指的是汉代李膺和唐代李渤,宣扬忠勇正直、刚正不阿的道德标准。

由大门进去,中路结构,依次是:门厅,下天井,中厅,上天井,上厅。过两道屏门,第二道屏门即“余庆堂”,联曰:木荣花盛长春色,子孝孙贤永世铭。此堂让我想到宝黛钗初会荣庆堂,耳边响起“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的旷古天赖幽远歌音。自然,余庆堂不比“荣庆堂”。取名余庆堂,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

后堂即上厅,供的是李氏先祖牌位。神龛联曰: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并以此联作为祖训。上联借用后汉“田氏三兄弟闹分家,致门前紫荆树枯萎”的典故,告诫后人要团结和睦,下联意指要勤读书,做个有文化的人。

由门厅直入上厅,过两道屏门、天井,可以发现,每一进地面逐进有所抬高。到上厅神龛,还需一扶梯上去,才能祭祀上香。这既表示一种恭敬,也寓意着步步高升。

余庆堂

据了解,余庆堂即大井口李氏宗祠,约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有300多年历史。

围屋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三进。围屋前有禾坪和半月形池塘,四角各建有两层角楼,形如四角楼城堡,占地约1300平方米。楼高约12米,基部由散石上加砌花岗岩条石筑成,有米余高。墙体用大青砖,厚约50厘米。

祠堂内靠南边的架空层宽大,形如大敞厅。原是生产队时的大饭堂和仓库,现设作文化长廊。或用于村人办喜事,摆酒席。北边的架空层,预用作客家风情展室。

从南边架空层所在的敞厅墙上的文化长廊中的“《“余庆堂”修建记》《大井口的文化传统和性格特征》《余庆堂简介》”了解到:余庆堂1983年修过一次,那时限于财力,只对三进祠堂进行修建。2020年,大井口村人成立重建筹委会、理事会,拟将余庆堂建成“集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客家风情、宣传忠孝思想、进行道德教育于一体的场所”。修建资金全由村里村民解决,平均每人出资一万五千元。这是个不小的支出,表明重建的决心及重建的重大意义,也说明所在村民生活达到了一定高的水平。

在《大井口的文化传统和性格特征》中记载,“2022年集资修复重建”。在《余庆堂简介》中记载,“2023年完成修复重建”。

由上观之,在修复重建的时间节点衔接上,三处记载不是很清晰流畅。

在《大井口的文化传统和性格特征》中提到的鹅岭学堂,称是惠阳县最早的村办新式学堂之一。这个鹅岭学堂第一次听说,不知所在来历?

离开的时候,看了一下大井口因井得名的那口古井。此井就在村南池塘边,因水质好、水源足,而将此地命名为大井口,是本村李氏族人在此繁衍守望发展的重要见证。

池塘前看余庆堂

余庆堂文保碑

站在远处能看到三个角楼

其中一个角楼

大门内左侧楼梯可上阁楼

南边的敞厅

老件遗存:都是什么?

生活用品、农具、渔具

旁边的一座李氏宗祠

余庆堂左前边的老房子

大井口古井

木沥小学

0 阅读:0

声夫评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