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冰禾
编辑|削桐作琴
自古以来,中国的瓷器和刺绣都是享誉全世界。
在刺绣中最具价值的就是双面绣,这对刺绣的人的技术要求十分高。
2010年,在第二届中国浙江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一个名为《观经图》的作品吸引了所有在场人的目光。
这幅作品采用的是双面绣的手法,正面是佛祖讲经,整个场面十分壮观,涉及到了532个人物。
背面绣的是经文,全文一共7221字。
当时许多的收藏家开价千万,只为了将这样的珍宝买到手。
没想到的是,却遭到了一位老头的拒绝。
他就是杭绣唯一的传人,赵亦军,一位男绣师。
《观经图》是他花费了17年的时间打造的作品,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只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中国“杭绣”的美。
男工绣
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一个小房间中,一位头发发白的老人,正在认真地刺绣。
虽然戴着老花镜,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速度,只见他的手一上一下之间,很快就出现了精美的图案。
这位老人就是杭绣唯一的传人赵亦军,尽管78岁了,但是在刺绣上却依旧十分利索,戴着老花镜就可以穿针引线。
进入到杭绣这个行业,赵亦军也是在误打误撞之下接触的。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绣为苏绣、蜀绣、粤绣和湘绣。
但是在杭州也有自己的刺绣流派:杭绣。
杭绣又分为宫廷派和民间派。
宫廷杭绣在古代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皇宫中的人,因为主要服务的是皇帝,所以宫廷杭绣主要的绣工几乎是男性。
与绣娘手中的婉约的婉约的作品不同,男绣工的作品更加大气恢弘,所以这也是宫廷杭绣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
到了近代,因为传承的人越来越少,所以面临着断承的风险。
而这也给了赵亦军一个与杭绣结缘的机会。
1946年,赵亦军出生在杭州,是一名地道的杭州人。
小学毕业之后的赵亦军就决定辍学打工补贴家用。
但是因为年龄小并不知道可以从事什么工作,于是在家人的建议之下,赵亦军决定学一门技术。
1960年杭州政府为了传承当地的文化,专门开办了学校,招收学员。
13岁的赵亦军得知消息后赶紧去报了名。
毕竟这个学校可以半工半读,因为没有最喜欢的画画专业,赵亦军就选择了木雕,之后又挑选了备选的刺绣。
当时因为刺绣的继承人急缺,所以有一个潜规则,只要是报了刺绣的就会被分到刺绣班级。
就这样,赵亦军曾经拿砖头的手开始拿起了小小的绣花针。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当时的刺绣班中,男生十分少,加上赵亦军也才6个,剩下的都是女生。
而班级里的授课老师是当时的“神针”张金发,宫廷杭绣的唯一传人。
因为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张金发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十分高,只要不合格,就会直接将学生的作品剪碎。
在张金发看来,要么不绣,绣就一定要认真。
赵亦军对于自己老师的态度也是很了解,上学之后,一直都是十分认真。
虽然已经十分努力,但是在入门之后,赵亦军终于明白了刺绣一门的艰难。
为了更好地掌握针法,赵亦军每天都需要花费五六个小时的时间去练习。
除此之外,因为杭绣的针法多,常常是学会了新的针法就忘记了旧的。
这也时常让他赵亦军十分苦恼,有时候一幅完美的绣品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而杭绣又喝其他的刺绣完全不同,在开始刺绣之前还需要先提前画好设计图。
不过对于当时的赵亦军而言,这些困难都能坚持。
就这样,赵亦军成了唯一留下来的人。
为了练习刺绣,赵亦军手上的针伤在旧的尚未痊愈的时候,就又添了新的。
张金发对于能够坚持下来的赵亦军也是十分看重。
已经在刺绣行业深耕多年的张金发明白,想要练好刺绣,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坚持。
在张金发的指导下,赵亦军的刺绣技术已在在稳步提升,而他对刺绣的看法也从一开始的任务变成了爱好。
不忘初心
1985年,毕业之后的赵亦军终于拜师在张金发名下,成为杭绣的继承人。
从此赵亦军就决定自己以后一定要让杭绣名扬世界。
赵亦军对于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每天都是雷打不动8个小时的刺绣训练。
白天绣完,晚上还要继续将自己每天的收获总结下来。
也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赵亦军的技术练得炉火纯青,成为了一代杭绣大师。
1994年,49岁的赵亦军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创作出一些经典的杭绣作品,可以传承下去。
于是,他开始了《观经图》的创作,49岁开始了第一针。
当时的赵亦军没想到这幅作品竟然耗时17年。
从满头黑发,130多斤的健壮中年到白发如雪,体重只有70多斤的单薄老人。
赵亦军为了自己的作品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每天8小时的高强度的工作,让赵亦军的直接胆囊炎发作。
之后因为一再的拖延,赵亦军的胆囊炎衍生为了重症胰腺炎。
17年的时间里,赵亦军一共开刀8次。
最严重的时候,赵亦军被医生告知只有5%的存活率。
从一个健康的人到之后被切除胆囊,切除大肠和三分之一的小肠。
赵亦军为了刺绣几乎在鬼门关走了一圈。
当时的赵亦军甚至吃饭的时候,手都是颤抖的。
但是当拿起绣花针时,整个人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他的坚持下,2010年,《观经图》完成了,这一年,赵亦军已经64岁了。
整个《观经图》高1.84米,宽1.67米,涉及到的佛教人物一共有532个,文字7221个。
这幅作品直接将刺绣和佛教文化全面结合。
一经面世,直接获得了大量的称赞,面对千万的高价,赵亦军选择了拒绝。
一路走来,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拜师时的想法,要将杭绣发扬光大,之后传承下去。
为了更好地发扬杭绣的文化,赵亦军摒弃了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继承人。
结语
从年轻的时候,阴差阳错进入到了刺绣这个行业之后,赵亦军就凭着勉强热爱坚持了下来。
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着杭绣文化,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终于凭借自己的作品作品,让宫廷杭绣再一次惊艳亮相。
不仅仅是杭绣,中国许多传统的技艺也如同杭绣一样面临着传承的问题。
和我们印象中的大师不同,这些传统技艺的大师们为了磨炼技术,很多时候都需要年复一年的训练。
而这些辛苦的汗水也让这些作品变得更加有价值。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看到这些发扬中国传统技艺的大师,让他们的精神和传统工艺永远流传下去。
信息来源:
1.浙江日报:《身边人宫廷杭绣的最后传人》2016-07-15
2.光明网:《赵亦军:为杭绣立名 小心愿:在老大开班》2014-08-18
3.中国新闻网:《宫廷杭绣惟一传人赵亦军:71岁56年问心无愧》2016-08-11
4.北晚在线:《抖音发布系列非遗纪,录片:他深知杭绣传承之苦,自己却坚持60年》2020-01-17
5.北青网:《宫廷杭绣最后的守护者:一根线劈64股一幅画绣8年》2019-07-04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