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理想汽车在慕尼黑举行了德国研发中心开业仪式,这是其首个海外研发中心,也标志着这家中资企业正在加快其出海的步伐。


有意思的是,消息一出,许多在德留学的同学们已经开始在评论区求职了。
理想汽车出海只是中国企业在国内的激烈竞争形势下的一个缩影,扩大海外市场需求是中资企业保持持续增长不可回避的课题。
今天大德就从德国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中资出海这两年给中国留学生们带来的就业新机遇。
中资在德国
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2023年报告,中国企业对德国的投资兴趣显著增加,同比增长近42%,投资数量是2017年以来的最高值。中国多年以来一直是德国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目前中国在德直接投资企业(含分支机构)约2200家,覆盖制造业(35%)、服务业(42%)、贸易(23%)三大板块。

▲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
中资企业主要选择在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州、下萨克森州、北威州、汉堡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人才密集度较高的西德区域布局。
行业主要涉及汽车与零部件、机械制造、ICT与电子、新能源等。

▲中资主要投资行业、典型企业及其区位
这些行业中,2023年中国企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项目投资大幅增长,占总项目数量的20.5%,是2022年的3倍之多。其他关键投资行业为机械制造14.5%,同比增长52%;电子产品11.5%,同比增长一倍。
中国企业所从事的业务最多的领域是市场和销售,占比45%;生产和研发占比22%;欧洲总部为12%。这些企业中不乏许多大型中资企业的研究和制造型项目,比如:
1
研发总部
- 华为杜塞尔多夫研究所(5G标准实验室)
- 宁德时代埃尔福特电池研究院
2
制造总部:
- 比亚迪科隆电动大巴工厂
- 三一重工贝德堡产业园
3
物流枢纽:
- 中远海运汉堡港
- 菜鸟网络法兰克福智能仓
人才需求
那么这些中资企业究竟需要哪些人才呢?大德找到了一些典型的岗位需求,并将中资企业和德国同类企业同类岗位的薪资水平进行了一个对比。
根据德国中国商会《2023在德中资企业发展报告》,新能源汽车、工业制造、绿色能源、ICT(信息通信)、生物医药五大领域占据中资在德投资的82%。结合StepStone德国2023薪资报告的数据,大致可以形成以下的岗位图谱↓

▲德国中资企业典型岗位图谱及中资和德企薪资对比
从这些典型岗位不难看出,中资对于人才的专业背景需求主要集中在电气和自动化、机械工程、能源、计算机、化学和材料、以及部分生物医药类专业。
从这些典型岗位的薪资水平看,一般来说基础业务岗位薪资都在5.5-6.5万欧(人民币40-50万)水平,技术和管理类岗位可以达到6-8万欧(45-60万),甚至更高。而且同等岗位下中资企业给出的平均薪资水平相较于同类型德国企业更高。
结合Glassdoor论坛和StepStone的研究报告,中资企业的技术类岗位有明显的溢价。比如中资企业在电池研发和工业软件等领域提供的薪资相较于德企分别高出15%和12%。Glassdoor上对于德国华为的评价也比较统一:薪资很好。

▲Glassdoor德国华为的员工评价
又比如宁德时代的电池工程师年薪中位数在7.2万欧,较博世同类岗位高0.9万欧。除此之外,精通中文和德语的双语项目经理年薪普遍达5.5万-6.8万欧(40-50万人民币),较纯德语背景者高18%。
而且,在海外中资工作,企业还需要遵循当地的劳动法规,对于员工来说即便是进入了“大厂”,也不用面临像国内996的工作压力,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高薪+文化适应能力+适宜的工作压力,几乎是一份理想的工作选择。
独特优势
文化适配、政策理解以及当地企业管理理念的冲突,通常是阻碍中资企业本土化的三大痛点。
而这些痛点也也恰好对应了中国留学生的独特价值:既懂中文、深谙中国企业管理逻辑,又熟悉德国商业和行业规则。
首先会说中文又会说德语太重要了!通过对300家中资企业领英招聘信息的关键词扫描,大德发现:明确要求“中德双语能力”的岗位占比达52%,而德国本土企业同类岗位中该要求仅占11%。
德国中国商会2022年调研报告也显示:在中资企业招聘的本地员工中,具备中文能力(HSK4级以上)者占比达37%,远高于德国企业平均中文水平(约6%)。在管理岗招聘中,中德双语能力被列为关键筛选条件的比例高达89%。

当然,选对专业非常重要!选择工科或者商科就读,在德国就业几乎就成功一半了。
一方面,建议在申请的时候选择电气和自动化、机械工程、能源、计算机、化学和材料、生物医药类这些重点投资的专业领域,另一方面,德国大学这些专业的毕业要求通常都包含强制的实习要求,能让大家主动进入德国企业体验和学习,了解德国企业和社会的运行方式和规则。
无论大家毕业之后是进入德企还是中资企业,都将大有裨益。尤其在中资出海的大背景下,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也将有更高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