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地区是我国贫困地区之一,教育条件也艰苦落后,孩子们上学往往都要步行十几公里,出生于1979年的凉山姑娘罗滢对此深有体会。1998年罗滢好不容易考上了阿坝师专,本可以有机会跳出大山,过上舒服的生活,但她深知山里孩子上学不容易,在2003年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城市里舒适工作环境,回到家乡西昌,把自己家改建成一所学校,用结婚彩礼装修教室,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家办成了当地屈指可数的农村小学。
在城里人看来,凉山是一个四季如春,鸟语花香,风景优美的地方,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饱受交通不便之苦,上学更是一种奢望。以前孩子们上学要步行七八里到镇上,路途遥远、刮风下雨、交通安全等问题每天都在考验着小孩和大人。
罗滢的金新小学位于四川西昌凉山川兴瓦朗山梁上,它已经在这里伫立了16个年头。正是这个金新小学,给他们的下一代带来了学习的机会和希望。如今学校就在家的附近,比以前上学便利许多。而且这里收费低,所有的费用都比镇上公立学校的收费低,更重要的是,这里还可以欠学费。不少学生家长都是在卖了庄稼以后才来交学费。
2003年,罗滢从阿坝师范毕业后,先是在贵阳公立学校教了两年学。一次回到家乡,罗滢和山里的孩子聊天时,孩子们说,“老师您要是回来办学校就好了,就算坐在地上听课,我们也愿意!”这一句似真非真的话深深地触动了罗滢的心弦,成了罗滢下定决心回乡办学的动力。在质疑和否定声中,她决心要办一所山村小学,为这些谁都不愿收留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安心读书、接受教育的环境和机会。
万事开头难。2003年刚刚成立的金新小学就是一间茅草屋,一穷二白,连最基本的水和电都没有,甚至连课桌板凳都没有,只能用砖头垒起桌子,在上面铺上木板。仅有的一间“教室”被分成两半,前面为学生上课,后面就是罗滢和她中专毕业的妹妹——也是学校第二位老师的办公室兼寝室。但罗滢凭着一腔热情,和妹妹一起坚持了下来,学生也越来越多,茅草屋渐渐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琅琅读书声。
罗滢这种愚公移山的办学校的精神终于感动了一位“上帝”。有一位李俊(音)的美籍华人在回凉山探亲的时候听说了金新小学的事情非常感动,当即资助了1000块钱。回到美国后,李俊又不遗余力的在当地华人圈筹集了26000元善款。同时,他多次给四川凉山教育局局长写信、打电话反映情况。经过几番努力,当地政府和教育局共同为金新小学捐助了十万元,修建了一幢教学楼、办公室、厕所和一个篮球场,这样小学校才算起码有个样子了。
当金新小学第一批19个孩子毕业时,罗滢又想办法让这些孩子上中学。由于没有当地户口,这些孩子读完小学后又陷入着要失学的窘境。罗滢开始奔波在镇上的中学里,她挨个找到校长,推荐孩子,请求校长给孩子们继续上学的机会,虽然是屡屡碰壁,但她还是全力以赴地一次又一次去游说、去磨,希望镇上的中学能给自己继续办小学一个希望。最终,一所中学被罗滢的精诚所至感动,将信将疑的收留了几个学生。
没想到,一段时间以后,镇上的中学老师对来自金新小学的学生评价很高:金新小学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素质很特别,他们懂礼貌,懂得感恩,勤奋,也很乖,虽然成绩不是最好,但是她们很受欢迎。这一切都源于金新小学的孩子从小就非常独立,他们从小就会就会洗衣服、打扫卫生,并总想着帮老师做点事情。
孩子们以自己的优异表现为金新小学赢得了声誉和希望,以后的每一年毕业的孩子都会有各个中学都前来邀约。2012年后,凉山州教委规定,只有金新小学的毕业生可以同其他有户口的孩子一样进行小升初的分配。随着学校越办越好,以及支教和媒体的宣传,金新小学和罗校长爱心办学的故事开始在当地小有名气。
”现在学校的爱心食堂是上海的方崇立老师组织他的朋友和志愿者15万募捐和亲自修建的。厕所是英国人捐的,一楼四间教室是北京消防工程公司的田总捐的,可以供60个孩子,学校就是这样,是好心人一间间捐出来的“。在谈到学校发展时,罗滢只谈社会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却从不提她们两姊妹在2009年,用自己出嫁的彩礼钱修了一个学生宿舍,也不谈2010年,她把自家的五亩地卖掉,筹集了近十万元钱,盖上了现在的新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