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时指导员带着全连做了俘虏,回国被判10年,出狱后说了4个字

说史散人 2025-02-05 19:01:00

1979年3月12日下午,正在南宁地下指挥所的许世友突然收到一封急电,看到电报内容。许世友十分生气,电报中告知正在前线作战的50军150师448团居然被敌军击溃,有数百人下落不明。

但是让许世友感到愤怒的是接下来的这一句:448团3营8连在经过了3天激战后,决定放下武器向敌人投降。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军史》上的记录:“当年448团奉命由班英向北清剿回撤,在那嘎及其以北地区夜间行动,受敌阻击,由于惊慌失措,指挥不当,造成542人失散(被俘回归219名,有一名在被遣返之前死亡),丢失各种枪407支(挺)、各种火炮24门和部分装备物资。”

这则记录在当时一度被认为是十年对越作战中最大的一次损失,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在很多记录上都是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严重地损害了我军的政治声誉,教训极其沉痛”诸如此类的话语进行评价的。

带领战士们向敌人投降的是8连的指导员冯增敏,冯增敏此前在战斗中一时表现得十分努力。在投降之前,冯增敏所在的8连正在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前面部队的撤退行动十分顺利,整个448团马上就要完成掩护任务了。

正在这个时候越南的正规军突然返回,并且向我军发动了攻击。越军打得我军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战士们就进入了战斗状态,战斗也马上打响。只不过这次越南的回击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队伍在战斗打响后不久就落入了下风。

眼看着我军失去了优势,当时在8连负责指挥的冯增敏马上率领战士们撤向山林地区,准备借助山林地形跟敌人展开周旋。

战斗情形十分严峻,原本对于这次撤退任务整个448团就有些轻敌,战士们身上背负的物资也无法支撑如此持久的战斗,为了躲避敌人,战士们只能躲进山里的山洞中。

作为指挥员的冯增敏十分清楚当时的情形,8连的战士们平均年龄都比较小。冯增敏清点完仅剩一些物资,望着眼前这些稚气未脱的脸,心中十分复杂。正在僵持中的时候,敌人突然开始向他们进行广播,希望他们能够放下武器走出山林,这样受伤的战士可以及时得到救治。

敌人的怀柔政策并没有打动战士们的心,不少战士都做好了要跟敌人决一死战的准备。甚至有的战士站出来表示,自己坚决不当俘虏,于是战斗又进行了三天。

牺牲的战士们越来越多。冯增敏知道如今他们已经被敌人围住了,他虽然不断鼓励着战士们马上就会有援军到来,但是他心中清楚以当时的情况,援军就算来了一时半会也无法解救他们。

这个时候冯增敏的心中想到了两个字“投降”。时隔多年后,当有人询问出狱后的冯增敏为何会选择投降的时候,他只说了四个字“无奈之举”。作为军人,他自然知道要跟敌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但是他看着连队里的战士们,认为他们如此年轻的生命不应该在这里就结束。

这次的战斗整个448团都是仓促迎敌,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导致不少战士都献出了生命。冯增敏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悲剧在自己的战士们身上上演,于是在冯增敏的劝说下,8连剩余的战士们决定跟随冯增敏投降。

当冯增敏举起白衬衣时,连队里一片沉默,冯增敏与越军接洽完成后,投降的战士们互相搀扶着蹒跚走出了山洞。

但是令冯增敏没想到的是,投降后不仅没得到投降的优待,还受到了屈辱。投降后,越军并没有像他们之前保证的那样好好对待这些投降的士兵,先是将他们押到外国记者面前拍照,还在河内的“越南之声”节目中每晚安排两三名战俘报告自己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等细节,美其名曰是向他们的家属报平安。

我方为了保护这些投降的战士,也是为了照顾这些一线战士们的士气,在内部并没有通报这些战士们被俘的消息,直到大规模战争结束后,双方开始交换战俘时,这些投降的战俘才回到祖国。

在战争结束后对当年的事件进行了调查,也对冯增敏进行了处理,冯增敏是投降的带头人,他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冯增敏的评价有褒有贬,出于全局考虑,因为冯增敏的投降导致其余部队的战士们陷入到更严重的境地中,有的战士宁死不屈,英勇牺牲。

面对这些牺牲的战友们,不知道他该如何解释自己的“无奈之举”,也许他的余生都会陷入到对战友们无限的忏悔中。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