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讯】(文:闫晓阳、图:颜培森)2025年3月24日,社区文化书院与乡村儒学讲堂发展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委党校举行。本届研讨会由曲阜师范大学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颜炳罡主持,来自高校、研究机构与社会组织的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乡村儒学体系化建设展开深度对话。与会发言嘉宾包括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徐庆文、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陆信礼、青岛市城阳区文化两创中心常务副主任周崎、聊城市启文书院院长刘庆涛、济南市章丘区政协委员宋海燕、济宁嘉祥曾子研究院徐国峰老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刘雷老师等。各位专家多元视角的碰撞,为乡村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地实践提供了系统性实施方案。
颜炳罡教授
曲阜师范大学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颜炳罡在会上提出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建构的主张,强调乡村儒学建设需迈入以团队协作、知行合一为核心的3.0时代。针对当前各地乡村儒学“模式分散、知行脱节”的现状,颜炳罡教授直言:“我们不应是孤军奋战的游击队员,而要成为半组织结构的成熟团队。”他提出三大升级路径:一是整合全国已有经验,将尼山圣源书院周边的乡村儒学办学模式与济南市章丘区、青岛市城阳区、聊城市茌平区等地创新实践深度融合,构建“教材统一化、课程阶梯化”的标准化体系;二是打破“最后一公里”思维,以“零距离融入”实现知行转化,将儒学讲堂嵌入基层治理、节气农事、健康医养、基础教育等生活场景;三是建立“晋级式教学体系”,设定阶段性目标,通过实践考核实现学员进阶,引领民众道德文化素养提升。
刘雷老师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刘雷老师在会上发表了构建乡村儒学“大脑+四肢”协同运行的看法,强调以统筹组织体系化建设破解当前松散化困境。针对“乡村儒学需擦亮品牌”的现实需要,刘雷老师提出“天理道德流行,化民成俗积福”的口号,建议参考“说书唱曲”的方式活化儒学传播,将《论语》《孟子》等典籍转化为百姓爱听的章回体故事,同步开发《黄帝内经》养生操、礼仪实践剧等融合性课程。在组织架构上,刘雷老师提出“大脑+四肢”协同模型:总部设立学术培训、宣传策划等核心组,作为“大脑”统筹标准化课件研发与师资培训;各地分院作为“四肢”负责落地,培育本地讲师与志愿者队伍,形成“月训+周会”的常态化运作机制。尤为创新的是,他特别强调,未来将通过短视频矩阵传播“三分钟儒学小剧场”,以“通人情、动人心、明事理”的鲜活内容,让乡村儒学真正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滋养。
宋海燕委员
在研讨会上,济南市章丘区政协委员、山东儒商研究会副会长宋海燕结合多年基层实践经验,提出“七维驱动”的乡村儒学落地方案,强调“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讲而讲,最终要解决问题”。针对乡村儒学与治理融合的难题,宋海燕委员直言:“必须抓住两头——既要顶天立地搞学术,又要脚沾泥土解难题。”她提出三大策略:一是构建“专家+志愿者”组织架构,由高校学者提供理论支撑,基层志愿者转化为“乡间传道人”,形成“口口相传”的浸润式传播;二是创新“以老带小、以家促治”的实践路径,通过给留守老人讲孝道伦理、组织亲子经典诵读,让儒学从“影响一个家庭”到“改变整个社区”;三是借力党政系统“破冰”,通过给地方一把手“上党课”、与宣传部共建项目,将儒学讲堂嵌入基层治理体系。面对可持续发展命题,宋海燕委员特别强调“自我造血”机制:“文化必须与产业共舞,不能只靠政府输血。”她建议成立乡村儒学基金会,通过合法渠道募集资金,同时开发礼仪培训、家风研学等文化服务产品。
刘庆涛院长
针对当前团队分散化问题,聊城市启文书院院长刘庆涛建议:“乡村儒学建设必须竖起颜炳罡团队这面大旗,将所有课程资源、影像资料统一标识,把三四套模式整合成模块化体系。”他以启文书院实践为例,建议构建“1+N”协同网络:以核心团队输出标准化课程包,允许各地结合乡情进行本土化改编,既保持品牌统一性又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在师资建设方面,刘庆涛院长力主打造数字化动态师资库:“颜炳罡教授的影响力就是最大资产,要联动高校学者、民间讲师建立‘云端智库’。”他描绘出一幅智慧共享图景:当某村需要调解家庭矛盾,系统即刻匹配擅长孝道伦理的讲师;当社区想推广礼仪规范,师资库自动推送相关课程模块。对于教材建设,刘庆涛院长特别提醒:“《孝经》才是打开基层社会治理心门的钥匙,比《大学》《中庸》更能引发共鸣。”可以将孝道故事、家训案例编成方言版画册,让儒学从书斋走向田间灶台。
周崎副主任
青岛市城阳区文化两创中心常务副主任周崎提议“做儒学服务如做买卖”的实践方法论,强调乡村儒学发展必须紧扣市场规律与基层治理痛点,用“精准服务”替代“大水漫灌”。通过剖析真实案例,周崎副校长指出:“从失败酒店到成功小饭桌的转型证明,找准需求才是生存根本。”他建议将儒学服务嵌入基层治理链条:针对信访矛盾高发村开发孝道调解课程,围绕留守家庭设计亲子礼仪实践,在产业薄弱村推出儒商创业培训,让文化服务与政府关注的治安维稳、经济发展等核心议题深度绑定。对于品牌建设,周崎副校长主张聚焦一个村打出样板:“在全国遴选试点村,把颜炳罡教授的录播课变成沉浸式文化体验。”
随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徐庆文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信礼教授、济宁嘉祥曾子研究院徐国峰老师三位学者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扎根基层展开深度探讨。徐庆文教授指出,乡村儒学课程设计需兼顾传统文化内核与现实需求:“儒家文化中的做人做事理念,应与百姓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从课程名称开始就要贴近生活。”陆信礼教授以城阳区实践为例,呼吁重视乡村儒学建设中家风家教教育,学习曾国藩家书中强调的“读书明理”。徐国峰老师揭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多重困境:许多讲堂、书院因资金和人才短缺难以持续,虽参观者众,但文化转化效果有限。基层文化场所常面临有阵地无活动的尴尬——桌椅齐全的教室仅在开会时使用,村书记因兼职事务繁多无力兼顾。鼓励乡村儒学建设学习城阳探索的“三个一”模式(一堂课、一节操、一餐饭),通过将礼仪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打破“讲完即走”的形式化困局。
在社区文化书院与乡村儒学讲堂发展研讨会闭幕式上,颜炳罡教授总结强调乡村儒学发展须回归文化传承的本质。他直言“乡村儒学不是追名逐利的秀场,而是文明接力的道场”,指出其核心在于接续梁漱溟乡村建设传统,将“百姓日用即道”的实践哲学融入当代基层治理。针对当前发展困境,颜炳罡提出“不贪大求全,但求代际传承”的务实路径,主张通过标准化教材研发、可持续师资培训及“师友道”志愿者体系,将儒学基因如“毛细血管”般浸润乡村治理体系。他以“千年孤独”自喻文化守护者的使命,引用“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展现破局决心,强调乡村儒学应着眼百年大计,与中华文脉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