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竹墩社区萝卜工坊,鲜红的“党员先锋岗”标识与现代化设备交相辉映,萝卜在机械的传送下,依次历经清洗、切片、腌制、搅拌、烘干等精细环节。不多时,原本新鲜的萝卜“摇身一变”,成了色泽翠绿的萝卜干,馥郁醇厚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令人垂涎。

近年来,竹墩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竹镇镇拥有种植青萝卜的传统,其独特的“露头青”萝卜甘甜脆嫩,备受欢迎,同时也被腌制成萝卜干销往周边地区。但由于生产严重依赖人工,因劳动强度大、找工难、用工贵等问题,产业难以做大做强,为破解难题,竹墩社区党总支决定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保护好:提纯复壮,找回“小时候的味道”
重拾竹镇青萝卜这张“牌”。2017年起,竹墩社区党总支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通过“三会一课”凝聚共识,决定由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六合区冬日艳丽蔬菜专业合作社。然而,合作社负责人武艳在种植阶段就遇到了难题,“萝卜味道变了!”青萝卜属于十字花科,与白萝卜等其他同一科植物相距较近时,容易受到花粉“侵袭”,导致“纯度”逐年降低,形状上大小不一,口感上不再甘甜脆嫩。
为找回“小时候的味道”,社区党总支书记带队组建“党员科技攻关小组”,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与南京农业大学主要从事蔬菜作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的柳李旺教授团队建立“红色产学研联盟”,对青萝卜进行提纯复壮。自2018年起,该团队每年12月都会走进竹墩社区青萝卜种植基地分类采收青萝卜,并将其移栽到科研基地进行繁育。历时6年,经过多轮繁育试验,2024年秋季,正宗的竹镇青萝卜重现田间地头。

发展好:机械作业,做大做强青萝卜种植
“2017年,我们想着先小步探索,流转土地试种了5亩青萝卜,结果因为口感好,生吃清脆、熟食绵糯,无论是直接卖生鲜萝卜还是制成萝卜干都备受青睐,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约2万元。”武艳回忆道。

“产业要壮大,党员作先锋!”尝到“甜头”后,合作社决定扩大种植规模,由社区两委成员、党员群众率先种植,以签订协议、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农户参与种植。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362亩,建成连栋大棚5亩,8332钢架大棚145亩;拥有16台蔬菜种植生产机械设备,包括旋耕机、深耕机、灭茬耕整机、履带式撒肥机、动力喷雾机等。合作社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蔬菜机械化生产作业队,配备各类机具专业驾驶员4人以上和作业辅助人员,还制定了蔬菜机械化作业的生产制度及管理制度,明确了机械化技术路线、生产环节、农艺要求及各环节机具田间作业质量要求,实现蔬菜主要环节全程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合作社于2023年11月被评为南京市蔬菜园艺“四新”示范基地,2024年1月被评为“中国生态萝卜(食材)种植示范基地”。

带动好:俏销市场,更多村民吸附在产业链上
“我们的萝卜干虽然是腌制而成,但‘盐值’很低,甚至可以当零食吃……”日前,在竹镇萝卜工坊,六合区冬日艳丽蔬菜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孙文莉和小伙伴们在镜头前卖力吆喝,引得线上网友纷纷“剁手”抢购。

“即使处在销售淡季,每天线上销售量依然有30—40单。通过一个小小的镜头,我们的萝卜干走出南京,‘端上’全国多地市民餐桌。”武艳说,这个萝卜季,合作社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同比增长超20%。同时,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带动120户周边农户开展订单种植,并以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统一收购,引领农户增收。大泉村村民田健种了6亩多萝卜,短短3个月的时间就挣了2万多元。“有合作社兜底,种出的萝卜根本不愁销路,心里踏实。”他说。

强二产、带一产、活三产。下一步,冬日艳丽合作社将继续以绿色、生态大萝卜深加工等全产业链为主导产业,配套蔬菜、瓜果等生态产业,致力于打造集农、旅、文一体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竹墩社区党总支也将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全国试点的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凝聚各方力量,整合竹镇丰厚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同步规划“党员示范田”、“农耕研学基地”等红色教育载体,推进“红农旅融合”项目建设,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 陈晓娟 吴娟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