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公祠的历史由来

文化愿补不足 2024-08-30 00:02:27

杜公祠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的少陵塬畔,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祠堂。它北靠少陵原,南临樊川,祠内草木茂盛、环境幽雅,是游人游玩的绝佳之地。

杜公祠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山门的建筑形制仿唐代的砖木结构,祠内有三间祭祀灵位的大殿,殿内还供有杜甫的一尊泥塑坐像。现祠内所保存的最珍贵的文物为杜甫在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所写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一份。祠内展室的墙壁上还刻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年谱》“杜甫足迹图”“杜氏世系表”“杜莆在长安行迹图”等,还有康有为、于右任、郭沫若等人的题词。现在的杜公祠为清代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将其辟为杜甫纪念馆。

杜甫,字子美,祖籍陕西长安,生于河南巩义,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与处于同一时期的白合称“李杜”。杜甫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受家庭和其所读诗书影响,年少时便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思想。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抱负远大的杜甫来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因当时的权相李林甫编导的“野无遗贤”的闹剧而落选。但杜甫并没有灰心,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选择了留在长安。在长安客居的10年中,他经常奔走于权贵之间,献赋作词,但却未能碰到自己意想中的伯乐,仍过着不得志的潦倒生活。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终于摆脱了命运的捉弄,迫于生计,他接受了朝廷任命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这样的一个小官职。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离开长安,生活变得更加流离颠沛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贫病加交的杜甫在一条小船上逝世。

0 阅读:4

文化愿补不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