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吧,个人认为S18空前的预售量实至名归,这是有产品力打底的。影棚级人像不一定是时代的需求,但确实是年轻人热衷的特性,受欢迎也是意料之内了。
摄影是用光的艺术,不是买昂贵相机和镜头把钱用光,而是合理的利用光,实现理想的画面表达。在人像场景下,我们想要的表达,一般就是足够清晰、有质感、有氛围感的人物肖像。
清晰度、质感和氛围感,我认为就是S18系列影棚级人像的核心差异点。
我们可以结合样张,注意聊一下这三点的消费者感知及品牌理念。(样片,本文引用样张知乎@学写作的丧失)
一、清晰度这里我想先纠正一个常识错误,普通用户提到拍照,最喜欢提到像素数量。
你手机几千万像素呀?什么,1200万像素,那还不如我的哦?
这是普通用户的常见误区,似乎镜头的像素数量越高,拍出来的照片越清晰。
理论上来说,高像素数量确实会提供更多的画面细节,放大看也不容易模糊。影视行业也有前期拍摄6K素材后期裁切4K二次构图的操作,相机拍摄时像素数量越大,照片的分辨率确实就更高了。线下的导购,一般也默认像素数量越大越好。
但更高的分辨率,就一定意味着更高的清晰度吗?
要知道,镜头的光线传感器(CMOS)尺寸有限,手机镜头的开孔尺寸有限,那么CMOS进光量是有上限的,随着光线被手机镜头捕捉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这些信息铺在CMOS上,如果以镜头支持的最大像素数量拍摄,那么单位像素面积的进光量就极其有限,且大像素数量会带来极大的运算量,导致手机处理器只能在成像时间和成像质量上做取舍。
所以现在大部分手机镜头都默认采用四像素合一,vivo S18的5000万像素也是默认4像素合一,成片是1250万像素。像素数量更少,单位像素面积的进光量更多,也意味着更好的画质,实际照片观感不比高像素下差,还能节省大量存储空间,手机算法处理照片也更快,不用拍完等半天才能看到图,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那么问题又来了:
在大家实际成片都是一千多万像素的情况下,vivo S18凭什么脱颖而出,拍得更清晰?
有三个原因,镜头素质,图像处理技术(算法),以及控光(柔光环)。
vivo S18采用了大尺寸的豪威OV50E,这颗CMOS尺寸为1/1.55英寸,像素数量5000万,光圈f/1.88,支持光学防抖和自动对焦;S18 Pro则采用了更高规格的索尼IMX920,这颗CMOS尺寸为1/1.49英寸,像素数量5000万,f/1.88,支持光学防抖和自动对焦。
这两颗CMOS已经是同价位很难得的次旗舰级传感器了,足够大的CMOS尺寸和光圈大小,在同样的拍摄时间内,能捕捉更多的光线信息,获得更好的成片质量。这么好的传感器怎么来呢?砸钱。
再说算法,一般各品牌手机的旗舰机会配备最顶级的CMOS和影像算法,而中低端机型的COMS和算法投入会少一些。算法的背后是海量的人力投入,不同的处理器平台搭配不同的CMOS,意味着截然不同的接口调度以及迥异的初始色彩。想要把旗舰机的算法下放到中低端机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vivo做到了,我猜vivo的程序员肯定掉了不少头发。
vivo的影棚级人像算法有几个核心理念,那就是发丝级的人像虚化,光学级的景深识别,以及自然光斑。
S18系列支持vivo迄今最精准的人像虚化分割,通过接近发丝级的精细度,将人物从背景中剥离,在保留头发、配饰、衣角褶皱等细节的同时,尽可能弱化计算摄影的虚化痕迹,看上去更加真实自然。
光学级别的景深识别和对应虚化,也是让S18最像相机拍出来的大光圈人像的特性。通过两颗镜头像人眼一样协同识别物体的远近,配合全新的AI深度算法,得到高精度的深度信息。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距离,直接抹上奶油般的自然虚化,进一步减少发丝级抠像的算法痕迹。这两者合一,其实就是摄影圈子里常追求的“刀锐奶化”。
光斑一般是指镜头中的亮点或光暗区域,这也是摄影圈子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外界光线相近的情况下,不同的镜头镀膜工艺、不同的光圈形状以及镜头设计,都会对应不同的光斑。光斑的形状甚至运动轨迹代表着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以至于还催生了星芒滤镜之类的产品。
而S18系列搭载的光斑算法比较有意思,以其为基础的技术曾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CVPR组织的2023年焦外散景渲染大赛中获得全球冠军,也就有了冠军级光斑算法的称呼。通过智能识别背景光源,并单独优化光斑效果,可以实现层次分明、接近相机的柔美光斑。值得一提的是,vivo和蔡司的合作已久,在X100就能看到许多蔡司定制光斑形状,S18的光斑算法可能也从这方面获得了一定数字资产。
二、质感&氛围感再说质感和氛围感,这其实也是传统影棚人像和传统手机拉开差距的地方。毕竟如果只是看小图,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手机早就可以提供足够清晰锐利的画面了,社交媒体流转压缩,大家放大都清晰不到哪去。
而质感和氛围感就不同了,我们从人像场景聊聊。
相机拍摄时,往往会更加郑重,有比较好的布光,例如影棚的主光、补光和背光,可以协同控制场景光的亮度、颜色、角度等,更好地塑造人物的面部特征。悬念导演希区柯克最喜欢的就是“三角光”,好莱坞的摄影大师George Hurrell最喜欢蝴蝶光。他们拍摄时都适用补光协同主光,来完成对人像最“恰如其分的光塑”,尽可能完美展现模特的面部轮廓、肤质和骨相,让人像真正意义上“发光”。
此外,在人像拍摄场景,尤其是糖水片,常常使用f/1.8以上的大光圈镜头,配合相机的大尺寸CMOS,可以获得极佳的自然虚化效果,把人物和背景剥离开。例如下图是我在漫展举着灯棒用相机随手拍下的霜狼coser,背景杂乱的人群和场馆瞬间就不构成干扰了,主体的部分就尤为突出。
所以我们追求质感和氛围感,在相机拍摄的场景,我们常常需要比较好的补光,以及足够自然真实的虚化。
vivo S18的虚化效果上文也提到了,足够真实自然,那么补光怎么解决?手机用户不可能天天在兜里揣几个摄影灯。
vivo的解决方案很灵性,那就是前后都直接给你加上补光灯,再加上前面版高素质高亮度的OLED当作大块柔光补光板,后置协同闪光灯,硬是给出了一条思路。
足够亮的光线,可以让人物和背景形成足够强的亮度差,或者说对比度,让人能够从背景中剥离出来,有种遗世独立的魅力。
而足够柔和的光线,则可以让人物面部的光照更加均匀,弱化面部的棱角,让人看起来更加有亲和度,更柔美。
亮度要够,光线要柔,此外,还有一个摄影小白容易忽视的,显色指数要高。一个好的摄影灯应该能发射比较全的光谱,这样才能还原物体在自然光下的丰富色彩,显得更加逼真,跃然纸上。有些小餐馆或者家庭环境拍美食,色彩寡淡,也常常是这个原因。
在人像拍摄场景,高显色指数,高亮度,且足够柔和的光,在提供更自然、美观的面部光线的同时,还可以使得相机对焦系统更快更精准,再次一举多得。
三、总结总而言之,其实vivo S18是一部很神奇的机器,它通过高规格的影像模组+旗舰机的算法+硬件上的创新,实现了越级式的人像拍摄体验。首销成绩突破S系列历史记录,也在意料之中了,因为用心做的好产品,消费者能感觉到。
从年销量、季销量、月销量、日销量、上市一小时销量到某系列预售量,新名词一个接一个,喜报一个接一个,纪录不断刷新,年底一统计,该排第几还是排第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