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国之脊梁”林俊德:在他生命最后10小时,感动了全中国

洞心君 2021-10-03 12:19:27

病床上的病人们在干什么?静养、早日恢复健康、工作……有这样一个视频中的老者带着呼吸机,在病床上忙碌工作,家人们说“休息一下,休息一下吧!”,他却说:“不行,不能休息,休息之后我的眼睛就再也睁不开了……”临走之前,告诉这边的人,c盘弄好了……看到这个片段,不禁想起来这样一个讽刺的事情。

有一位叫做张杰的科学家,他在下飞机时碰到了一个很尴尬的事情,这位叫做张杰的科学家与歌手张杰坐了同一班飞机,科学家张杰在走出飞机场时碰到了很多迎接张杰的粉丝,但是当科学家张杰在怀疑自己什么时候有了这么多粉丝时,才发现它们所迎接的是明星张杰,并非自己。

虽然这件事情的出现有些小讽刺,但不可否认的一个方面则是我们国家的人民对于科学家或者是为国做贡献的人们认知实在是太少了。我们应该多去关注这些为国做贡献的人,因为他们的一生的几十年都贡献给了国家,有什么理由不被我们所铭记。而今天我们所说的这位英雄,他可以隐姓埋名50年,却以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认识他。

他的名字叫做林俊德,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名字,但是他却有着不普通的生活经历,或者说是工作经历。他是中国唯一一个参加了45次核试验的亲身经历者,更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人,却由于工作以及自身身体方面的原因,他的身体被诊断出了胆管癌晚期。

如果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会义无反顾地抛下工作,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转身投入到医院进行化疗,甚至是各式各样的医疗设施来挽救自己的生命。

但是这位老人这个叫做林俊德的老人,他放弃了去治疗的时间,因为他有一个想法,就是将自己所剩下不多的时间都贡献给自己的国家,都贡献给自己的工作。或许这样的隐姓埋名在百年之后,会让人们钦佩她为英雄。

但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却感到无比的惋惜,因为这个坚守了罗布泊52年的工作人员,这个戎马一生的将军,这个为国作出很多贡献的院士,这个参加了45次核试验的亲身经历者……他竟然以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认识了他,难道不应该让人们感到惋惜吗?

接下来我们一起聊一聊林俊德的人生,他的父亲是一位中学老师,由于工作方面的压力积劳成疾,在林俊德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家里面的人有很多,在当时他有五个兄弟姐妹,所有的生活压力都压在了母亲的身上。由于林俊德从小的成绩就比较优秀的,所以,靠着救助资金读完了初中,初中毕业之后,林俊德也进入了青春期,认识到了自己父母的不容易,所以她想找一个中专,直接去工作,这样作为家里的孩子,可以为母亲减少压力。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很不忍心这样一个孩子放弃学业,更不能让这样的孩子放弃了走入未来的美好道路,所以当时的班主任也做了一个让林俊德没有想到的想法就是偷偷将她的志愿改成了高中。就这样顺应了命运的安排,林俊德刻苦学习,进入了浙江大学。但是进入到了浙江大学的他又开始发愁了,因为经济的问题,贫困的家庭本来维持生计就很困难了,还要交学费,这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或许当我们今天在阐述这件事情的时候,人们都把它当成一个事迹来听,却没有想到当时正在经历这件事情的人会有多么地痛苦,当然天无绝人之路他又在助学金的帮助下,顺顺利利地完成了学业。后来的他参兵入伍,报到的第二天,当时的领导就告诉林俊德,国家已经在西北地区建了一个和实验的场所,你被挑到那里去进行工作。想想刚参军入伍的学生,面对领导的重视是多么庆幸,而且还被送到了核实验这样的场所,又是多么的荣幸。

当然,不用想当时的林俊德就已经激动不已,也就是那一刻他看到了祖国未来发展的光辉,他也意识到了自己要为国家出一份力,所以当时的他被派到了哈尔滨去进修两年,疯狂学习知识,只为实现这样的目标。

这个英雄的前半生特别的坎坷,几度都走不到这一道路,却没有想到命运的安排还让他走路到了核试验工作基地。在1963年的时候,林俊德接受了第一个任务,就是担任组长。但是由于工作条件较差,再加上人员的限制,林俊德他们开始了没有先进资料,没有先进设备,只有少量解密和实验材料的状态下,完成了全部技术的考核工作。经过反复地推敲思考,最终找到了钟表发条作为动力自制压力,研究出了第一台样机,也是中国第一次核试验。

1964年,这个日子对于林俊德来说一生都会加以铭记,因为罗布泊当时发生了一声巨响,而这个巨响代表的是和实验成功。林俊德穿着防护服去搜索数据,因为当时的外国,拿法国来说,第一次核试验没有搜集到任何的数据,美国、苏联等一些国家也只是搜索到了一些很少的数据,而回想我国当时的设备,甚至当时人员的稀缺很难能够拿到相应的数据,但是林俊德不负众望,它将数据准确拿到并且告知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的量为两万吨。

这个消息的传入举国欢庆,不仅证明着中国科技在逐渐发展,更是证明着核试验的成功,我国跻身于世界大国之中。虽然我们一直都以大国之称,但是我们是农业大国,很少有人或者是国家认识我们国家是一个科技大国,所以,身为中华儿女的林俊德更能够意识到这一核实验爆炸的成功是有什么样的含义所在。核实验成功之后,林俊德又投入到了氢弹的实验中,由于氢弹实验要在高空中完成,仪器的运作大部分都在零下60度的。

冰冷状况中正式运行条件的限制这种设备不达标,只能爬到三千米的山顶,在极冷的环境下进行实验如果没有一个强烈的爱国之心,如果没有自身的信仰,相信林俊德在核试验成功后会退出氢弹实验的研究,或者是转到其他方面的工作,不会这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氢弹的实验中,也就是因为这份信仰,林俊德的努力,加上各式各样人员的不懈坚持,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此后的几年,林俊德和他的队员依旧是在极为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实验。或许他们在向世界传递一个消息,中国是一个大国,没有错,中国也是一个科技大国,我们国家不比任何一个国家能力弱。正是经过了不懈的努力,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但是在1996年的时候,中国正式宣布暂停核试验。虽然核试验的工作已经暂停了,但是我们国家也创造了一个奇迹,美国苏联等地运用了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去进行推算,而中国仅仅用了45次,便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目标。

回想如果不是有这样一群热爱国家的人,不是有这样一群像林俊德的人,他们在默默付出,难道我们国家的科技会迅速发展吗?不会,正是因为有他们默默地付出,在用生命支撑着国家的脊梁,我们今天才会有这样的底气去跟其他国家相匹敌。2001年的时候,林俊德被选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带领着小组攻破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但是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短短几十年,林俊德操劳过度,加班太多,这个伟人终于倒下了。2012年的时候,林俊德进行了一次体检,被告知是肝癌晚期,并且癌细胞已经扩散了。

身为家人,都希望林俊德能够接受治疗,因为身为家人的他们知道国家利益很重要,但在家人的理念中,你不仅是国家的人,你还是这个家的人,所以希望它能够放弃工作接受治疗,但是他的选择却是直接放弃治疗,并且他对他的妻子说我宁愿有质量地活好每一天,也不希望我没有质量的过无数天。

或许这句话的出现会成为后世的名言,却也成为了让我们泪目的话语。可是时间终究是无情的,他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而停下脚步,在2012年5月23日,林俊德病情恶化,他主动要求转院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他还在坚持工作。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鲁迅先生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还在奋笔疾书地写着。或许这就是爱国人统一的信念,74岁的年纪,林俊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这短短70多年的时间,他经历了常人没有经历的,也付出了常人付出不了的,但他不求名利、不求表扬、不求金钱,唯一求的就是祖国能够繁荣富强。希望这位老艺术家们能够被世人所铭记,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将军,他还是个院士,青山处处埋忠骨,望英雄浩气长存,未来可期。看过以上内容的小伙伴有什么想法吗?或者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发评论一起聊一聊!

2 阅读:16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