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新片《坚如磐石》火了,票房一路飘红,但口碑却像块石头,沉甸甸地往下坠。这不禁让人疑惑:一部由国师执导,汇集了于和伟、张国立、陈道明等一众实力派演员的电影,怎么就落得个叫好不叫座的下场?是观众的口味变了,还是电影本身出了问题?
其实,《坚如磐石》的境遇并非个例。近年来,不少国产大片都陷入了类似的怪圈:高票房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口碑的两极分化。这其中固然有观众审美多元化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电影创作本身的问题。就拿《坚如磐石》来说,它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演员的演技,也不在于视觉效果,而在于故事本身。
故事的内核本应是父子相争,是苏见明与郑刚之间在亲情、道德和法律中的挣扎与博弈。这本是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设定,但在电影中,这个核心冲突却被弱化了。郑刚这个本应是权倾一方、黑白通吃的狠角色,在电影中却显得有些单薄,他的狠辣与城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能够展现其黑暗面的关键片段被删减,使得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甚至不如黎志田这个反派来得有冲击力。
苏见明作为男主角,在电影中的存在感也相对较弱。他身世之谜、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在善恶之间的挣扎,这些本应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但在电影中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苏见明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工具人,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却未能真正走进观众的内心。父子之间真正的较量被隐藏在暗处,观众无法深刻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博弈。
强行加入的指导组也是电影的一大败笔。陈道明和许亚军的戏份明显是后期补拍的,与整体剧情的衔接不够自然。指导组的出现显得突兀,其目的和作用也不够明确。他们与苏见明的对话充满暗示,却又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解释,让人摸不着头脑。指导组的介入并没有推动剧情的发展,反而增加了故事的混乱感,让人感觉是为了审查而强行加入的角色,像是为了填补某些空白而硬塞进去的拼图,与整体画面格格不入。
电影在逻辑上也存在一些硬伤。杨晓薇被绑架后的剧情发展显得有些混乱,手机这一关键线索的处理也缺乏逻辑性。苏见明不顾一切寻找李慧琳,最终导致其被杀的情节显得过于刻意和牵强。影片在后半部分的节奏把握不佳,许多情节的转折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解释,让观众难以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故事的发展脉络,就像是一场精心布置的棋局,却在关键时刻乱了阵脚。
有人说,张艺谋是想在电影中展现一种“高级感”,但这种“高级感”却建立在牺牲故事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过多的隐喻和象征,让电影变得晦涩难懂,普通观众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这就好比一位厨师,为了追求菜品的精致外观,却忽略了食材本身的味道,最终做出的菜肴只能是徒有其表。
《坚如磐石》的票房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张艺谋的个人品牌和强大的演员阵容。但一部电影的成功,最终还是要靠故事本身来说话。如果故事不够精彩,人物不够立体,逻辑不够严谨,那么再强大的卡司和再精美的画面也无法拯救一部电影的口碑。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坚如磐石》会落得个叫好不叫座的下场?答案其实很简单:它没能讲好一个故事。电影的叙事节奏混乱,人物塑造单薄,逻辑漏洞百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观众走进电影院,是为了看一个好故事,而不是为了看一堆华丽的空壳。
从数据来看,《坚如磐石》的豆瓣评分一路下滑,从最初的6.6分跌至6.4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对电影的不满。虽然票房突破10亿,但这并不能掩盖电影在口碑上的失利。高票房低口碑的现象,值得电影创作者们深刻反思。
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生意。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电影创作者开始追求短期效益,忽略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他们用流量明星、华丽特效来吸引眼球,却忽略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这种做法或许能够在短期内获得高票房,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
《坚如磐石》的案例再次提醒我们,电影的成功 ultimately 取决于故事本身。一个好故事,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触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一个烂故事,即使有再多的噱头,也无法赢得观众的认可。
中国电影的未来,需要更多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故事。我们需要更多像张艺谋这样的导演,能够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用电影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但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在艺术追求和商业考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赢得国际影坛的尊重。
我们期待着中国电影的未来,也期待着更多优秀电影的出现。希望未来的中国电影,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