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位医生朋友随口跟我提起:春天是抑郁症高发的季节。
我当时还想,怎么会呢?这能有什么关系?
结果,这周女儿就跟我说,他们班已经有三个同学因为“抑郁症复发”请假了。
民间有句谚语:“菜花黄,疯子狂。”
听起来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结果一查,还真有数据支撑——
《柳叶刀》2021年研究指出,春季自杀率较其他季节高20-30%。
2024年4月《中国青少年心理发展报告》也显示,春夏交替期间(4-6月),青少年抑郁就诊量激增40%。
原来,春季因气压低、光照变化大、天气冷热不定,很容易导致激素分泌紊乱。
加之过敏源激增,容易引发身体的各种炎症反应,本就敏感的青少年,就更可能代谢功能、神经功能失调。
这时候,情绪就像坐上“过山车”,想收都收不住。
如果这段时间,你家孩子也失眠、焦虑、不开心......不要着急责怪他,这不是矫情,而是他们的大脑正在经历一场“季节性暴风雨”。
真正能帮他们冲出情绪泥沼的,不是嘴上说说“打起精神”,而是必须做这三件事!
户外运动:享受充足自然光
记得去年,也是春夏交替的季节,一位家长曾在家长群里求助。
他家儿子14岁,原本成绩不错,也很努力,却突然拒绝上学。
“整天就喜欢窝在房间里,紧闭房门,窗帘也不拉开,也不刷手机,就是躺着。”
后来,带孩子去看医生,是重度抑郁。
得到诊断结果后,家长特别崩溃、委屈:
“我们从来没给他压力呀,我一直都是说,爸妈没要求,你尽力就行,健康就好!”
后来一位群友问:“你孩子上一次晒太阳是什么时候?”这位家长才突然像被点中了症结。
原来,他孩子每天都是6点半出门赶校车,晚自习回家都已经10点,周末也是全天补习(孩子自己要求报的)。
“开学这一两个月来都没晒过什么太阳。”
现在很多孩子学业压力大,每天都早出晚归。课间、周末也几乎都不休息。
家长们看到孩子努力,虽然心疼,但也欣慰——完全没有意识到,总与阳光“背道而驰”,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哈佛研究证实,自然光刺激视网膜分泌血清素(快乐激素),缺乏光照的青少年抑郁风险会显著提升。
春季昼夜节律变化,也会影响褪黑素分泌,户外活动不足会加剧生物钟失调。
更有数据显示,现在抑郁的青少年中,有70%孩子日均户外活动不足15分钟。
也就是说,阳光其实是大脑的“快乐电源”,高压下的孩子更需要通过户外运动、享受自然光的方式来定时蓄能。
我们千万别让他们的世界,只剩下四堵墙和台灯。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这位妈妈和孩子约定了“每天半小时+周末半天日光处方”:
上学日:骑行上学,课间务必离开教室去室外活动;
周末:每周留半天家庭日,爬山/羽毛球+日光野餐;
极端天气:在阳台开窗晒太阳,用全光谱灯补光。
这样拉着孩子执行三个月后,孩子才终于恢复了“能量”。
社交支持:多一道心理防线
之前,一位咨询师朋友分享了一个案例:
他线上接诊的一个女孩,在上高二后,被父母禁止使用手机。
理由是“专心备考”。
为此,她和父母激烈争辩很多次,但父母就不同意。
她很无力,形容自己:“就像在孤岛溺水的人,没人看到,连呼救声都发不出来。”
我们通常认为:“学生,重心就应该在学习上,要那么多‘联系’干嘛。”
交朋友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
但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天生需要社交反馈,长期孤立会导致前额叶功能退化(前额叶负责理性决策,退化会变得冲动易怒)。
美国心理学会也指出,有挚友的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压力时,皮质醇水平会比孤立者低40%。
切断社交工具或许能暂时“保护”学习时间,却让孩子失去了压力宣泄的出口。
允许孩子在合理时间适度使用手机;
偶尔为孩子邀约同学提供支持(准备零食,不干涉聊天);
定期召开家庭“吐槽大会”(轮流倾诉社交烦恼);
鼓励孩子参加非学科活动(如动漫社、篮球赛)。
这其实都是在给孩子装配“压力缓冲包”——
让他能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多一道心理防线。
睡眠保护:让大脑充分休息
网上一位妈妈说:
她在孩子书里翻到一张纸条,“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去死”。
她很担心,带孩子看医生才发现,孩子抑郁评分已达重度,是长期睡眠不足导致的血清素水平下降。
她以前,虽然也觉得孩子睡眠少,但潜意识里想的是,“孩子肯下功夫是好事。”“年轻人身体好,熬点夜估计也没什么。”
所以,也就嘴上劝劝,从来没引起重视。
但斯坦福大学实验显示,当睡眠<6小时时,情绪脑(杏仁核)活跃度激增60%,理性脑(前额叶)功能下降30%。
这种情况下,人容易变得易怒绝望。
《科学》杂志研究也表明:熬夜会阻断海马体神经再生,导致记忆力下降,成绩下滑。
这又会加剧学业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以为熬夜学习至少能换来分数,但实际是,脑区失衡+记忆受损,得不偿失。
得知这一结果后,这位妈妈和孩子签订了“家庭睡眠公约”:
1、家长以身作则,23:00全家熄灯;
2、睡前半小时,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手机全部集中放客厅充电);
3、提前切换到舒缓活动模式(放冥想音乐,一起安静阅读);
4、每周六自由日,允许晚睡1小时。
彻底帮孩子告别“不健康的努力”。
写在最后
户外活动是根基,社交支持是缓冲,睡眠保护是修复。
这“三件事”,不仅是春夏心理防护的重点,也是全年心理健康的基石。
点个“赞”,我们一起抓住春天的尾巴,赶紧踏上这趟“好心情、好精力守护”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