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8岁学生朱明威离世,打球后低血糖引发心梗,还有67天高考

孙虎娱乐说 2025-04-09 04:41:45

4月7日凌晨,一位江苏南京ip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悼念好友。

文中提到他的好友在学校里,因低血糖引发心梗,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言语中满是悲痛。

该网友还提到,距离高考还剩下67天,但好朋友突然离世,让他无法平静复习,什么都做不好。

青春定格

随后又有网友称:也是这件事的见证者,死者叫朱明威,在南京市某中学就读。

4月3日下午六点,他在操场和朋友们一起打球。

"前19分钟他还有说有笑,突然他就说头晕、恶心,然后就捂着胸口蹲下了。"

这一连串的事情发生的太快了,等同学们反应过来的时候,朱明威已经倒在了地上,没了知觉。

几个男生赶紧围上去查看朱明威的情况,并马上做了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

但是因为大家都没有,接受过急救知识的学习,所以不敢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怕错误的手法造成更大的伤害。

剩下同学们则兵分两路,有的赶紧跑去医务室找校医,有的同学跑去找老师拨打120。

可是此时校医室大门紧锁,校医已经下班。

而老师拨打120后,由于燕子矶的位置很偏僻,导致救护车过了很久才到。

当晚8点06分,医院宣布抢救失败。

他的书桌抽屉里,还放着没写完的数学错题本,微信置顶聊天框里,还有没来得及回复的同学消息。

这个今天还在晨光中朗读英语的少年,永远停在了距离高考67天的春日里。

4月7日,一位网友在抖音发布,自己的好友去世的文章,使这件事情进入大众的视野。

文中提及朱明威上个月才刚刚满18,但是自己18岁的生日,朱明威却不能来参加了。

字里行间里都透露出这个同学的悲伤心情,网络上一时都很担心这名高中生无法走出好友离世的阴霾。

毕竟十八岁的孩子,这可能是他第一次经历身边人的死亡。

而网络上除了对于该同学的关心之外,更多的则是,对于朱明威死亡原因的疑问。

朱明威的离世让很多人困惑,大家很难把18岁和心梗联系在一起。

并且低血糖不是吃颗糖,就能缓解的问题吗?怎么会要了人命?

高压教育下的健康危机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王医生解释,低血糖就像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很有可能诱发心梗。

因为低血糖会刺激身体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速、血压骤升,心脏负担瞬间增加3-4倍。

就像一辆超载的卡车爬坡,血管随时可能"爆胎"。

并且大脑和心脏是人体最"吃血糖"的器官,当血糖过低时,心肌细胞也会因能量不足而"罢工"。

另外长期高压下的血管本就脆弱,低血糖引发的血管痉挛,可能形成血栓,彻底阻断血流。

如果朱明威倒下后,能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或许有挽救的可能。

但现实是,校医室无人值班,AED(除颤仪)设备也未启用。

朱明威的悲剧发生在高考倒计时67天,这一时间节点也刺痛了公众神经。

高三学生普遍面临心理高压,网友评论直言:“孩子们成了做题机器,却连基本急救常识都不懂”。

朱明威身体素质良好,体育成绩优异。

但步入高三的学生,平均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大部分的学生为了节省时间,选择高糖高油的速食,导致血糖像坐过山车。

而长期熬夜又使心脏,长期处于"应激模式",就像手机一直开着快充,电池寿命会大打折扣。

考前焦虑还会使皮质醇激素飙升,不仅影响食欲,还会诱发心律失常。

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曾指出,青少年“胸围变宽、肺活量下降,体重增加、力量减弱”。

教育部虽要求每日校内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但在升学压力下,体育课常被挤占。

学生体质在关键学段显著下滑,现在的孩子就像被上紧的发条,随时可能崩断。

2024年10月12日,安徽淮北一16岁高二女生在体育课慢跑时突然倒地。

校医虽第一时间施救,但因现场未配备专业急救设备,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当地教育局通报称死亡原因为“呼吸心跳骤停”。

2024年1月25日广东佛山高三学生小元,被发现死于宿舍内,医院诊断为心源性猝死。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网友也不禁质疑青少年猝死事件频发是否也有校方的责任。

据调查显示,仅30%的中小学配备AED(除颤仪)设备,且教师急救培训覆盖率不足20%。

此次朱明威的事件中,学校是配备了AED的,但是并没有启用,大概率是因为教师不会操作。

结语

近些年的学生猝死事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的教育是否教会孩子敬畏生命?

从安徽的体育课悲剧到南京的球场意外,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紧迫课题。

如何在追求教育质量的同时,筑牢生命安全的防线,如何才能让校园真正成为,守护青春的港湾,而非风险的“隐形战场”。

当社会仍在为“高分”与“素质”争论不休时,朱明威用生命敲响了警钟,没有健康,一切归零。

信息来源:

0 阅读:0

孙虎娱乐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