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的法卡山战役:边防军多个班排全员牺牲,幸存者战后相拥而泣

缘史记 2025-04-19 18:00:34

【引言】

在苏联的鼓动下,越南军队持续在边境进行侵扰和挑衅,最终激怒了中国政府。1979年,中国边防部队兵分三路,迅速攻占高平、同登和凉山,使河内直接处于中国军队的炮火威胁之下。

我军在完成作战目标后,主动停火并花费10天有序撤回境内,这一举措为越南方面保留了颜面。然而,越方并未吸取教训,在休整恢复后,再度在边境地区进行侵扰和挑衅活动。

法卡山的三号主峰上竖立着中越边境的第26号界碑,这条边界线将山体一分为二。北侧归中国所有,包括一号和二号两座山峰;南侧则属于越南,有四号和五号两座山峰。界碑清晰标明了双方的领土范围,成为两国边界的明确标志。

次年春季,越方部队出其不意地控制了边境线3号高地,利用其制高点位置对我方边民进行侵扰。面对这一挑衅行为,我方部队果断采取行动,对越军实施反击。

【一、半天时间夺回法卡山】

在胡志明执政时期,中越两国关系融洽,法卡山一带并未驻扎任何军队。然而,随着中越自卫还击战的爆发,这座战略要地的重要性凸显,双方迅速在各自控制的山峰部署了兵力。

掌控法卡山对双方都至关重要。越军若占据主峰,宁明上石和油隘城区域将面临直接压力;反之,我军一旦控制该地,便能全面监视凉山方向的敌军动向。这片战略要地的得失,直接影响边境地区的安全态势。

在行动开始前,我军对法卡山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军事侦察和战略规划。尽管驻守在法卡山主峰的越军人数不多,大约只有一百多名士兵,但他们已经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在工事前方布置了广泛的雷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边境采取了主动进攻策略,集中火力包围重点区域。第41集团军下属的第123师承担了阻截任务,确保班瑞、扣德山和叫卡山附近的越南军队无法增援。这一部署旨在切断敌军支援路线,为我军主攻部队创造有利条件。第123师的主要职责是封锁关键通道,阻止敌军从这些战略要地增援前线部队。通过这种战术安排,我军可以有效控制战场局势,确保主攻行动顺利进行。这种兵力分配充分体现了指挥部的战略意图,既保证了主攻部队的战斗力,又有效遏制了敌方增援力量。整个作战计划突出了协同作战的重要性,各部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预定作战目标。

5月5日清晨,广西军区指派第3师第9团第2营执行战斗任务。早上6点,该营首先对越南军队的阵地展开了猛烈的炮火打击。

接下来,一支40人的突击队率先行动,利用爆破装置开辟通道,随后工兵部队跟进进行二次排雷作业。整个排雷过程仅耗时9分钟,队伍便成功突破了越军布设的雷区防线。

越军在法卡山的4号和5号高地察觉到异常,立即对我方突击排展开猛烈射击。与此同时,第4连的两支爆破小队已悄然抵达越军阵地。随着两声巨响,越军的两个隐蔽碉堡被成功摧毁。

趁着有利时机,第5连第3排迅速分成三支小队,分别向3号、4号和5号高地发起进攻。不到半日,第7班成功拿下5号高地,第8班控制了3号高地,第9班则顺利占领了4号高地。

由于法卡山周边高地如3、4、5号阵地易攻难守,驻守越军面临重大伤亡风险。越军指挥部权衡利弊后,决定放弃对这些突出部阵地的增援。最终,我军成功歼灭该区域驻防的一百余名越军士兵,彻底控制这些战略要地。

尽管越军没有立即采取救援行动,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放弃了抵抗。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我军迅速作出部署,命令第4连继续在3号山峰进行排雷作业。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清理出一片长约100米、宽约3米的区域,确保了该地点的安全。

负责防守3、4、5号高地的第5连下属三个排迅速投入阵地建设,加紧构筑防御设施。与此同时,指挥部将第6连部署在邻近区域,作为预备力量,随时准备提供支援。这种部署方式既确保了主阵地的防御强度,又保留了机动兵力,能够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不出所料,在越军百余人被全歼五天后,驻扎在叫卡山附近的越军调动了第337师的十个营兵力,向法卡山方向推进。

【二、我军丢失阵地】

越军这次明显模仿了我军的战术,先用炮火打头阵。他们动用了三个炮兵营,朝我们的阵地猛轰了两千多发炮弹。紧接着,步兵营分成几路,开始向我们推进。

然而,越军并未掌握核心战术要领。当他们的步兵营不顾一切地向我军前后两端发起冲锋时,我军迅速用炮火封锁了他们的退路,同时在正面用机枪展开密集射击。

在24小时内,越军连续发动了三次攻势,然而他们未能占领任何高地,反而遭受了严重损失。战斗中,他们损失了两辆运输车辆、四门火炮,并造成41名士兵阵亡,另有10人负伤。

在意识到战局已无法扭转后,越军果断中止了攻势,迅速撤回部队休整,为后续的战略部署做准备。

越军在休整阶段进行了兵力调整,从第347师抽调了4个炮兵单位,使炮兵部队总数增至7个营。同时,他们还补充了3个步兵营,将步兵力量扩充到10个营。这些部署表明,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打响。

尽管外界可能猜测我们会相应扩充部队规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并非出于我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客观条件所限,我们确实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中苏关系恶化期间,苏联曾发出威胁,声称如果中国对越南采取军事行动,将考虑动用核武器进行打击。

为确保我国北部边疆的稳固,我军主力部队主要驻扎在北方防线,因此可用于对越作战的兵力相当有限。这直接导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人员多为缺乏实战经验的新兵。

为预防军事冲突升级,邓小平于1979年1月下旬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此次访问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明确美国对潜在战争的立场,确保美国不会在关键时刻设置障碍。通过与美方高层直接沟通,邓小平旨在争取国际支持,避免外部势力干预可能引发的地区局势恶化。这次访问体现了中国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时的务实态度,同时也展现了邓小平对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考量。

美国政府公开表态不会直接介入冲突,但在需要时会提供支持。卡特的这一立场让邓小平感到放心,这意味着中国在应对苏联军队的同时打击越南的行动将更为顺利。

美国当时选择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并非出于道德高尚或善意,而是由当时的国际形势所迫。在列宁之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经历了一段强盛时期,但随后逐渐偏离了最初的发展方向,转而专注于军事扩张。

苏联将主要精力投入军事工业,打造了庞大的武器装备体系。这种军事威慑虽不足以直接击败美国,但由于美国采取"按需生产"的战略方针,在战争准备期存在明显短板。为填补这一战略缺口,美国需要借助中国的力量来缓解压力。

我军在法卡山难以增兵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该地区地形过于狭窄。第2营营长率部抵达时,发现整个营的兵力无法有效部署在如此有限的空间内。

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第2营营长不得不做出调整。他命令第4连率先行动,作为进攻的主力。同时,第5连的三个班分别驻守在三座山峰上,负责防守任务。此外,第6连则撤回到第1和第2号山峰,作为预备部队随时待命。由于地形原因,法卡山在防御上存在较大劣势,容易被敌方攻破。

5月15日,越军完成了兵力部署。当天晚上十点,他们向第3、4、5号山峰发起炮火攻击。短短三个小时,四百多枚炮弹倾泻而下,几乎将我军防御设施彻底摧毁。

察觉到中国军队并未采取大规模行动,越南部队在次日凌晨三点发动了全线攻势,投入作战的总人数超过3000人。

越军决心攻占第3、4、5号高地,他们分成约十支队伍,每支队伍有上百名士兵,从正面和两侧同时向这三个山头发起猛攻。

面对敌军数量远超我方五倍以上的不利局面,我军迅速调整战术,利用地理优势展开反击。我军以第1、2号山峰为依托,对越军占据的第3、4、5号高地实施精准炮击,形成火力压制。这一战术部署旨在切断敌军进攻路线,阻止其继续推进,从而为我军争取更多战略空间和时间。通过集中火力封锁关键制高点,我军有效遏制了敌军的攻势,为后续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越军毫不畏惧牺牲,尽管我军炮火猛烈击退了一轮攻势,他们迅速重整旗鼓,再次发起冲锋。这种反复冲击的战术,就像车轮不断滚动,一波接一波,持续不断。

当前局势对我军而言相当棘手。尽管密集的炮火成功遏制了越军的攻势,但这也导致了第5连的三个班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彼此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

一旦解除炮火压制,尽管我方三个班的兵力能够相互配合,但面对敌军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我军防守的第3、4、5号高地势必迅速失守。为确保阵地不失,我们不得不持续实施高强度火力封锁。

在众多山岭中,5号峰与1、2号峰相距最远,这使得我们的火力支援受到一定限制。由于这个原因,越南军队对这座山峰的争夺格外激烈,双方在此地展开了持续对抗。

尹排长带领队伍冲在最前线,与温班长协同指挥战斗。每当敌军在炮火暂停的间隙试图突破防线,我们的士兵便用手榴弹和机枪迅速反击,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越军随后向我方阵地投放了延时引信炮弹,这种特殊弹药在落地时不会立即引爆,而是等到我军在炮火停歇期间发起进攻时突然爆炸,导致我军遭受重大损失。

第7班的子弹很快打完了,为了不让敌人突破防线,战士们只能和越军展开白刃战。当刺刀损坏后,他们改用枪托和石头攻击敌人。尹风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膝盖击毙了一名敌军。

在第七班全员英勇阵亡后,5号高地落入敌手,越军随即对4号高地展开猛烈攻势。此时负责防守的第9班也弹尽粮绝,陷入绝境。

段玉生班长反应迅速,一把抓起越军投掷过来的手榴弹,毫不犹豫地冲向敌军。最终,他与几名越南士兵一同在手榴弹的爆炸中牺牲。

在4号高地的战斗中,我军仅剩两名士兵坚守阵地。陈建国迅速采取行动,扑倒了一名越南士兵,用膝盖压制住对方的颈部。与此同时,另一名越军士兵用铁镐击中了陈建国,导致他失去意识。

袁焕高在战斗中与一名越军士兵搏斗,两人一同坠下山崖。越军士兵当场身亡,袁焕高则昏迷不醒。最终,他和陈建国都被六连的战友成功营救。

两名士兵昏迷后,4号高地随即落入越军手中。接连攻下两座高地,越军士气高涨,企图乘胜追击夺取3号高地。此时,驻守该阵地的我军第3排第8班恰好弹药耗尽,面临严峻考验。

在3号高地的战斗中,第8班原本有12名士兵驻守,经过激烈交火后,已有5人阵亡。目前仅剩7名战士仍在坚守阵地,但他们的弹药已经耗尽,局势极其危险。

关键时刻,梁天惠指挥的第6连抓住越军重新部署的间隙,迅速分成三支队伍,分别向3号、4号和5号高地发起突击。

【三、重新夺回阵地】

越军完全没预料到我们会在紧要关头发起突袭,瞬间陷入混乱。趁着敌人还没反应过来,梁天惠迅速将3号阵地上仅剩的7名战士安全撤离。

梁天惠的这一举动,成功迷惑了越军,使他们误以为我军的目标仅仅是救援阵地上的士兵。于是,越军迅速集结,抢占了三号高地。就在他们自以为得手之际,梁天惠果断下令,要求后方炮兵对三号、四号和六号高地实施密集炮击。

此刻,越军完全占据了三个山头,但情况对他们极为不利。由于先前越军自己的炮击已将山上的防御工事夷为平地,当我军发动炮击时,他们几乎无处藏身。

我军炮火摧毁了占据三座山峰的越军后,第6连迅速分成三支队伍,分别攻占了这些制高点。越军见状,马上调集兵力,试图夺回失去的阵地。

中国军队果断采取行动,用猛烈的炮火封锁了越军通往3、4、5号高地的所有通道。面对我方的强大火力压制,越军虽多次尝试反扑,但始终无法突破防线。最终,他们不得不放弃进攻,被迫撤离战场。这场战斗中,我军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企图。

19日,越军再次出动两个连的兵力,企图对法卡山实施突袭。然而,这次行动仅持续不到10分钟,便被我军成功击退。

6月7日,越军调遣了两个连的兵力,直接对3、4、5号山峰发起正面进攻。这种战术在我军炮火的覆盖下,几乎等同于自取灭亡,完全无法取得任何战果。

随后,越军多次发动小规模攻势,但这些零星的攻击难以撼动我军阵地。尽管法卡山的激战暂时平息,但双方的对峙并未真正终结。这些试探性的进攻未能改变战局,冲突仍在持续。

【四、炮火较量】

法卡山战斗结束后,部队为幸存官兵举办了一场事迹报告会。这些亲身经历战场的勇士们在回忆战斗场景时,内心依然充满震撼。谈及战友牺牲、战场惨烈的情形时,他们情难自禁,彼此拥抱落泪。

三年光阴转瞬即逝,我军成功在3、4、5号山峰建立了牢固的防御设施,梁天惠连长在此期间不断晋升,现已担任副师长一职。

1984年初春的一个上午,梁天惠收到驻守法卡山6连指挥官的紧急报告。过去几天,越军再次对法卡山展开炮击。尽管目前尚未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越军步兵的进攻迹象,但越军后续的行动意图尚不明确。

梁天惠与师长戴平安经过讨论,决定采取反制策略。他们计划利用边防医院的救护车作为掩护,表面上是为了运送伤员,实际上则是将宁明县城的部队秘密转移至法卡山。

越军发现我方正在转移伤兵,顿时兴奋不已。但他们并未轻举妄动,而是先派出一支由五人组成的侦察小队,悄悄潜入我方阵地进行核实。

我方部队首先发起佯攻,诱使敌方调动火力支援。就在越军炮兵开火掩护的瞬间,我军利用声波探测设备迅速锁定对方炮阵位置。

我军在完成战略部署后,秘密派遣部队成功击毙了越军的侦察分队,同时利用炮兵火力彻底摧毁了敌方的火炮阵地。此役中,我军实现了对越军侦察力量与炮兵装备的双重歼灭。

4月5日,越军再次对我方阵地发动炮击,但他们没想到,我军已经装备了先进的闪光定位系统。越军炮兵刚开火,就被我们的设备精准锁定,随即遭到反击并迅速被消灭。这次行动让越军再次遭受沉重打击,完全失去了还手之力。

越军在法卡山的炮火对抗中始终未能取得优势,最终选择停止所有攻势,法卡山战役因此画上了句号。

2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