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水多陪伴亲人清心寡欲去体验

崔凯瑞 2025-03-02 11:02:53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全文虽简短却意蕴深远,以“清静”为核心,阐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至高法门。以下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的原文及详细解读: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大道,无形无象,却蕴含着生育天地的伟力;它无情感可言,却能推动日月的运转;它没有具体的名称,却能滋养万物,使其生生不息。我虽不知它的确切名字,但姑且称之为“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道,既有清澈的一面,也有浑浊的一面;既有动态的一面,也有静态的一面。正如天体运行清澈透明,而大地则显得浑浊;天体运动不息,大地则沉静无声。男性象征着清澈与主动,女性则代表着浑浊与静待。万物从本到末,遵循自然规律而生,清澈是浑浊的起源,动态是静态的基础。人类若能保持内心的清澈与宁静,便能汲取天地间的能量,使生命焕发勃勃生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人的心神本应清澈透明,但常被外物所扰;人的内心本喜宁静,却往往被欲望所牵动。如果能时常排除私欲杂念,心便能自然平静,神也会随之清明。如此,生、死、耳、目、口、鼻六欲便不会滋生,贪、嗔、痴三毒也将荡然无存。这是道家修行的关键所在,也是达到清静境界的必由之路。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之所以有人不能达到清静境界,是因为他们心中的杂念尚未澄清,私欲尚未除尽。而那些能够遣除欲望的人,内观自己的心时,会感觉心无其心;往外观察一切形体时,这些形体也似乎不存在了;即便是远观外界事物,也会感觉事物本身也消融于无形。这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也是道家所追求的“无为而治”的体现。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当心、形、物三样都明悟时,只见到空。再进一步观察这个空,也会发现它是空的,没有实质。连这个空也没有了,就达到了“无”的境界。再进一步,连这个“无”也没有了,就处于清幽常久的安静境地。到了这种境界,私欲杂念自然无法再生,这才是真正的清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用那永恒不变的真理去应对世间万物,便能洞悉万物的本质。经常以静制动,便能长久保持清静之心。如此清静修行,方能逐步领悟真道。虽然得入真道的门径,只是称呼为得到大道,但实际上并无所得。只为教化众生,才称之为得道。能悟透此道者,方有资格传授圣人的心法。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老子说,上等的人淡泊无争,下等的人则喜好争斗。上德之人行事不以为德,下德之人则执着于德。执着于德的人,其实并不明白真正的道德是什么。这也是道家所强调的“无为”与“不争”的智慧。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众生之所以不能得到大道,是因为有妄心。有了妄心,就会惊扰心神。心神被惊扰,就会执着于外在事物。执着于外在事物,就会产生贪求。贪求一旦产生,便是烦恼的根源。烦恼妄想不断,身心便陷入忧苦之中。如此一来,便会被污浊羞辱,执着于生死得失,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恼中,永远地失去真常不朽的“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常久不变的大道,只有能明悟的人才能得其真意。得到大道的人,便能长久地处于清静之境地。这也是道家所追求的最终境界——清静无为、与道合一。《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和至高法门。它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清澈与宁静,排除私欲杂念,以清静之心去应对世间万物。如此方能逐步领悟真道,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不仅是一种修行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体会。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更需要这种清静之心来平复内心的喧嚣与浮躁,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