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史上,有些战役因其独特的战略构想而被永远铭记。"英国军事家蒙哥马利元帅这样评价1935年初发生的四渡赤水这场战役,”它不但创造了战争历史上以弱小战胜强大的奇迹,还变成了西点军校的经典教学材料。那么,为什么四渡赤水会被认为是如此重要的经典战役?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一探究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35年年初,此时中央红军正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况当中。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在川黔以及滇地区,布下了一张巨大的包围网。红军主力仅剩3万余人,每天只有一顿稀饭充饥,弹药补给更是捉襟见肘。面对如此这般的困境,传统军事理论或许会提议展开决战。不过教员却另辟蹊径,提出了“走为上策”的战略思想。这一决策,最终造就了军事史上的传奇。
1935年1月29日,首次渡赤水。红军趁敌军将注意力集中于西线之时,在四川古蔺县的二郎滩及太平渡一带,成功渡过赤水河。此突如其来之行动,令敌人一时难以反应,红军顺利突破第一道防线。渡过河后,红军在土城、转场等地休整,且缴获大量军需物资,为后续行动提供重要保障。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仅仅过了几天,在2月18日这一天,红军又出人意料地重返赤水。这次渡河选择在了更为靠北的茅台以及二合一带。红军佯装攻击娄山关,以此吸引敌军主力朝着黔北方向集中,接着突然掉转方向,再度渡过赤水河。这一行动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让他疲于应对,难以形成有效的围剿。
第三次渡河更显示出教员高超的战术智慧。3月21日,红军通过电台发送假情报,制造要向贵州进军的假象。这个时候主力却在茅台、二合等处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这种信息战的运用,让敌军判断失误,将主力部署在完全错误的方向。据当时参与作战的老红军回忆,敌军被这种声东击西的战术彻底迷惑,多次在错误的地方苦等红军。
最后一次渡河这事在3月29日发生,它对整个战役很关键。红军主力在土城、二郎滩那地方,第四次渡过了赤水河,接着连续奔袭好多天,把乌江天险给突破了。这场战略大转移,既完全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又为后续的长征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美国历史学家索尔兹伯里评价说:“这是一场能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战役。”
四渡赤水的成功,展现了教员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善于利用地形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红军机动且灵活的特点,将运动战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正如《西点军校教材》所述这是一个极为完美的以弱胜强的范例。”战役中红军创造性地运用了疑兵之计,以及声东击西等战术,充分体现了“虚虚实实”的战争艺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政治层面分析,这场战役具有特殊意义。遵义会议后,这是教员军事思想的首次重大实践,其成功大大增强了全军对新的领导集体的信心。战役的胜利,不仅挽救了中央红军的主力,更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宝贵的力量。
四渡赤水的经验,到如今依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知我们,在处于危机的时刻,创新思维常常能够开辟出一条生路。正如军事专家张召忠所言:“在现代战争中,四渡赤水的诸多战术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面对强大的敌人,要擅长利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把握住战机,出其不意,才能够转危为安。
正如教员后来所总结的:“四渡赤水,这乃是我的得意之作。”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奇迹,更是战略智慧的凝结,值得后人始终铭记,并加以学习。
参考资料:
1.《长征实录》
2.《西点军校军事教材》
3.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延伸思考:
1四渡赤水的战术在现代战争中是否还有借鉴意义?
2如何理解战争中"走为上"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