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世新,上世纪60年代出生。诗、书、画、文全能,文学修养深厚。在全国报刊发表散文3000多篇,出版散文集《生命里的慰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摄影作品2000余幅。摄影作品非遗系列受到《中国摄影》高度关注,现为新华社、中新社等多家主流媒体签约摄影师。国画代表作品《待客图》、《小家常》、《三生万物》系列广受好评,多幅作品被海内外个人或机构收藏。现为:中国新闻学学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水墨漫画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协会员、连云港摄影协会会员、连云港美术家协会会员、赣榆区作协副主席、“易雅艺术”独家签约艺术家。
文:邵世新
所谓修行,不必在乎形式。
以前,开始想不明白。小时候看电视,武林高手,都是躲到深山老林中修练的,修练完成后下山报仇,砍瓜切菜般就把仇家给收拾了,看过之后心里那个过瘾呀。梦想长大之后,如果能有机会,也去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行一番。不是为了报仇,感觉在大山森林里的修炼,令人神往。
步入中年爱上画画之后,除了工作,我几乎足不出户,有人称我是最勤奋的画家,我汗颜一笑:天天在画室里,不画画,又能干什么呢?
对这句话重新有了新的认识,是因为有一天我读到一联:“闭门就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突然联想到以前的那个大隐的句子,貌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幅对联,被我市区的一位朋友看到,十分欣赏,她让我题到画上,她说想以此作座佑铬。后来,我又多次题到画上。看过的朋友,都夸赞这幅对联有禅意。
重新回过头来再读到“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句话,脑子一下子就想通了: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只不过是形式上的“隐”而已,如果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应该是“放下”,所谓“心安处即是家”,排除心中的杂念,越在嘈杂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才能真正除掉世俗杂事带来的的干扰与困扰。
如此,隐居于市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人”,也是最快乐和最智慧的人。
文:瑾妹妹
邵世新老师的画作,是从文学沃土中生长出来的,是从光影变幻中萌发出来的。每一张作品都是岁月时光的见证,都是人间至味的清欢,充满了世间烟火气。邵世新老师是一位跨界艺术名家,诗文书画全能,身兼作家、摄影师、画家多重身份。并且在网络上人气很高,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网红”艺术名家!
同时他在全国主流报刊发表30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2000余幅摄影作品。这些文字、这些影像,都是邵世新老师国画创作的源泉和沃土。当下“跨界”成为潮流,邵世新用一幅幅佳作证明真正的跨界不是形式上的炫技,而是在打通各界壁垒后,艺术的自然萌发。
他的国画作品以文人画为根基,尤擅通过文房雅器、茶具杯盏、点心果蔬等生活常见意象,来传递朴实和雅致的东方美学,以“烟火气”激活了水墨的现代生命力——正如他笔下那盏温热的茶,初品是生活滋味,再饮已是满满回甘。
邵世新老师以文心入画境,用镜头写诗篇,在多种艺术的交汇处,开创出独具个人艺术特色的文人画崭新气象。当水墨遇见烟火,当雅趣邂逅日常,从来处来,向心上去,在观者眼底开出一树繁花。
与邵世新老师进行独家签约合作,是易雅艺拍平台经专家组委会及内部研讨研究后做出的决策,也是与邵世新先生强强联合,期待携手创造辉煌的共同结果。邵老师作品风格独特,文气、笔墨、意境俱佳,有极大的收藏价值,未来也有着广阔升值空间和前景,值得易雅艺拍平台及瑾妹妹赏画的粉丝藏家朋友们进一步关注和结缘收藏到邵老师佳作。
部分刊载、荣誉情况中国组织人事报
书法报
江苏省群众文化“千百万”工程优秀文艺骨干
江苏省总工会
《香港中国旅游》
《赣榆文艺》
多家报刊刊载
摄影作品邵世新老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摄影作品2000余幅。摄影作品非遗系列受到《中国摄影》高度关注,现为新华社、中新社等多家主流媒体签约摄影师。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茶室山花共我闲》
《烟火抚心》
《读书写字观云品茶》
《哥俩好》
《茶友汇》
《不记年》
《好日子》
《哥俩好》
《我有三宝》
《大道至简》
《天天好日子》
《日落山水静》
《自罚三杯》
《消夏图》
《静能生慧》
《居善地》
《醉红尘》
《惜花春起早》
《事事如意》
《春之声》
《安闲人生》
《岁月静好》
《天下无输赢》
《蒸蒸日上》
《心静自然凉》
《闹春风》
《说来话长》
《岁寒三友》
《煮酒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