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充嘉陵区,有这样一个地方,尽管外表看起来古朴无奇,里面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这里就是田坝会馆。
古戏台、老井、桑叶等大大小小的细节,仿佛都在讲述着一段段久远的故事,让我们忍不住想要探寻它们背后的秘密。
古戏台的重生:田坝会馆的修复与保护说起田坝会馆,必然要提到它的古戏台。
这座建于乾隆五十六年的古戏台,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如今在相关部门的修复下,再次展现出它的风采。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么老的建筑,怎么还能重现光彩?
事实上,修复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补。
自2021年开始,南充市嘉陵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对田坝会馆采取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修复方案,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最低干预”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将这座古戏台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
修复过程中,工匠们用桐油防腐处理了木结构,修补了受损的地面,并更换了瓦片。
这些细致入微的修复工作,不仅保护了这座古建筑,还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原有的风貌。
这不仅是对建筑本体的修护,更是对其背后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修复后的古戏台,承载和展示了南充浓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
东西部文化交流:台州市民乐团在古戏台上的演出说到文化传承和交流,3月份的台州市民乐团赴南充嘉陵区进行的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可谓是一次生动的展示。
这场演出选在了修缮一新的田坝会馆古戏台进行。
春光明媚的下午,古戏台上,乐团的演奏家们以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演绎了一曲曲台州本地的民间小调、民歌、戏曲等耳熟能详的曲目。
二胡、琵琶、笛声交织,悠扬的旋律仿佛直接拉近了观众和古戏台之间的距离。
观众们有的坐在院子里,有的站在阁楼上,都被这场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音乐会深深吸引。
这场跨越地域的演出,不仅让古戏台再度绽放光彩,也让两地人民更好地感受和交流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那天,现场掌声不断,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受到文化交流的无限可能。
田坝会馆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还是一方乡土历史的生动记录。
会馆建于清代,最初是供四川土著人士聚会之地。
因位于双桂场的田坝中,故得名田坝会馆。
戏台与山门相背而建,建筑结构错落有致,雕花精美,内涵丰富,是研究移民文化、建筑学及传统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这里,除了仿佛会开口说话的古戏台,还有那一口记载乡愁的老井和一片片见证历史的桑叶。
一口老井,似乎还在讲述着“嘉陵江水初发源”的历史渊源。
而那一片片桑叶,仿佛还在低语“惟桑与梓,必恭敬止”的乡愁。
每一个细节,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这里人与人、人与物的久远故事。
修葺一新的田坝会馆不仅保存了古老的建筑,还将散落的历史碎片重新拼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段历史。
未来展望:田坝会馆在文化旅游中的新角色修缮后的田坝会馆,将会在文化旅游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嘉陵区文化广电旅游局计划通过引进更多形式的文化活动,让田坝会馆成为南充文旅产业的新亮点。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地的经济问题,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未来,田坝会馆将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比如,通过举行更多像台州市民乐团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认同和理解。
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学术研讨会等,进一步激活和展示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田坝会馆的复兴不仅是南充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的成功案例,也是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新光彩的典范。
通过修缮和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它不仅展示了自身的历史价值,还在当下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样的努力,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历史和现实在这里找到了共通点。
在未来,南充的田坝会馆或许仍将是静默的建筑,但它的文化和历史,将继续通过各种形式得到传承与发展。
这样的努力,不仅仅是保护,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懂得珍惜,从这里一步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