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特别是人到中年,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走下坡路,这时,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养生的核心在于养心,病由心生,治病宜先治心,由此可见,一个人最好的养生之道,不仅仅是颐养身体,更要怡神养心。
一、勿攀比,宽心
攀比之风,自古有之。
西晋攀比风气尤甚,最典型的当数西晋官员石崇与外戚王恺斗富。
石崇听说王恺家用糖水洗锅,便叫家里人把蜡烛当柴烧。王恺又将家门前的路用紫丝编成屏障;石崇便用更贵重的彩缎在家门前铺设比王恺家更长的屏障。
王恺比不过,便求皇帝赏给他一株将近一米高的珊瑚,并请石崇来观赏,结果,石崇将珊瑚砸了。
随后,他又赔给王恺几株珊瑚,全都比王恺的那株要高,令石崇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自己的狂妄自大,浮夸攀比,最终惹祸上身。
后来,他们二人都没有落得好下场,石崇被诛三族,皇帝给王恺的谥号是个“丑”字,遗臭万年,喜欢攀比,没有气量的两个人,只为争一个虚名,却害了自己,不攀比,心胸开阔,能包容他人的人,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晋代袁宏的《三国名臣序赞》有句话说得精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人不可过度张扬,生活不需要攀比,海纳百川,才会相安无事;心胸开阔,才能神清气爽。
《道德经》也说:“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幸福在你我心里,不和他人攀比,才不会有落差,日子自然越过越舒坦,可在生活中,总有人喜欢攀比,与同事比,与同学比,与熟人比,即使不处于一个层次的人,也想决一高下。
殊不知,人比人,气死人,生活是自己的,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风景,珍惜自己独有的个性,倾听内心的声音,才会有不断向上的源动力,人生海海,放下攀比,学会宽心,才能活得自在坦然。
二、戒贪欲,净心
网上曾有一个问题:“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欲望!”
人的欲望好像鲇鱼和香鱼,当欲望不断膨胀,人就像陷入淤泥之中的鲇鱼,一旦行动受阻,早晚会变得痛苦不堪,若一个人能将过剩的欲望从内心深处清除出去,呼吸便会回归通畅,这就像生活在清水里自由自在的香鱼。
也正如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欲望在减不在增,减少物欲,人的心胸就能开阔起来。
一个人钓鱼,先钓上一条一米长的大鱼,他从鱼嘴处取下鱼钩,放回河里;接着,又钓上一条将近一米的鱼,他又把它放回河里;
第三次钓上不足半米的小鱼,这次他才把它放进桶里,旁观者觉得不可思议,纷纷取笑他。
他说道:“这条鱼够我家吃一天了,再大就浪费了。”
他懂得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
如今,物质丰富,生活稳定,可有些人的贪欲却永无止境,人心不足是病态,“既要”,“又要”,“还要”成为一部分人的常态。
殊不知,知足才能看见内心的丰盈,品味生活的意义,无论心中还有什么遗憾,都要懂得知足常乐,保持一颗素净之心,方能安享温馨,过幸福的余生。
三、懂进退,慧心
古人云:“进者勇,退者智。”
进是勇气,是面对挑战时的不屈不挠;退是智慧,是身处纷扰中的一份清醒。
人活一世,既要懂得勇往直前不断奋进,也要懂得适时抽身全身而退,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曹魏将领田豫,善于领兵,治乱有方,他担任并州刺史时,百姓安居乐业,胡汉两族相安无事,田豫年过七十时,身体日渐衰弱,精力也大不如从前,他起了退居之意,欲腾出职位,让年轻人去担任要职。
可没想到的是,他多次上书请辞,太傅司马懿始终不允,他认为田豫还能继续承担大任。
田豫没有放弃,再次上书请辞,这次他被准许卸任归乡,还被封为太中大夫,领取九卿俸禄。
田豫拥有一颗智慧之心,他明白唯有进退有度,才能给予自己一个平安的晚年。
一个人之所以能走远,是因为他懂得审时度势,能在恰当的时候选择进取,在适合的瞬间选择放下,顺其自然,不强求,无论进还是退都是一种选择,但选择本身就是一门人生的大学问。
进要进得巧,退要退得妙,若深陷危险,还不知进退,其结局自然悲凉,马嘉鱼潜藏于深海,平时很少现身。
不过,在春夏两季产幼鱼时,它们会浮出水面,这时便是渔夫捕捞的良机。马嘉鱼虽然机警,行动敏捷,但却生性倔强,不懂进退。
渔夫利用它们的这一特性,将其赶入网后,它们便拼命向网深处游,于是越陷越深,最终命丧网眼,不只是马嘉鱼不懂变通,其实人有时也会犯此错误,只会一味勇往直前,不懂得适时退步。
《礼记》有言:“进退有度,左右有局。”
该让则让,该退则退,不仅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通透广阔的胸襟,懂进退,远灾祸,人生就会福运绵延。
明朝医学家龚廷贤说过:“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养心便可益寿,养心旨在养出好心态,不去攀比,心平气和,享受每一个当下的日子,惬意舒心,戒掉贪欲,知足常乐,感受每一个当下的时光,快乐无限,进退有度,平安健康,度过每一个当下的韶光,幸福美满。
无论前路如何,懂得把握岁月静好,修一个好心态,方为养生之道,余生,愿你我都懂得修心养性,福寿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