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事件,不同观点;关注捣墨,必有收获。

奥尔良大师赛中国队参赛名单。
2025年奥尔良大师赛已经拉开帷幕,中国队又派出了较为庞大的阵容参赛。奥尔良大师赛是一项300级别的赛事,参加这样低级别的比赛,无非就两个目的:对于年轻选手来说,就是要抓住机会,增加积分;而对于高排名的选手来说,就是提前热身,找找比赛的感觉。可是从中国队参赛人员名单来看,让人十分不解。搞不清楚派出这样的队伍参赛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果说是锻炼新人,那么女单、男双全部派出了主力选手;如果说是要做全英赛的热身,那么男单的石宇竒、陆光祖、李诗沣、翁洪阳以及混双的主力选手全部缺席。

梁王组合。
前两天写的一篇文章,说到了中国羽毛球队目前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混乱。无论是双打组合,还是参赛人员安排,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目标。做出的任何决定好都过于随意,结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别的先不说,今天咱们就说说男子单打新人的培养。大家都已看到,目前中国男子单打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五大主力中的石宇竒、陆光祖、雷兰曦都已年近30,最年轻的李诗沣也已经25。而年轻选手中,目前能够打上正赛的只有王正行一人。不过他也已经23,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真的算不上年轻选手。出现这种情况,羽毛球的管理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羽毛球队的当家人。
一是急功近利的结果。近年来,中国羽毛球队为了所谓的成绩,无论团体还是个人赛,无论是高级别还是低级别,也不管比赛重要不重要,“一刀切”地尽遣主力上阵。特别是一些低级别和不重要的的赛事,争夺金牌没有任何的意义,可是为了某些人为了所谓的面子,依然派出主力参赛,不给年轻人机会。这样一来就产生两个结果。一个是主力队员长期“连轴转”地征战于各个赛场,得不到很好的休整,以而造成伤病;另一方面年轻选手长期得不到上场的机会,而错失了最佳的成长时机。

胡哲安。
二是临时抱佛脚的结果。刚才已经说过,中国羽毛球队的安排缺乏一个长期的合理规划,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巴黎奥运会之前,为了确保金牌,不让年轻球员参加任何比赛;巴黎奥运会之后,由于部分主力退役,需要新人顶替上来,这时才发现无人可用。于是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开“一窝蜂”地安排新人参赛,也不管够不够资格,先报名再说。其实,这次奥尔良大师赛中国男单还有刘亮、朱轩辰、胡哲安、董天尧、王子峻等人报名。只不过参加世界大赛过程少,积分不够而未能参赛。

陈雨菲。
三是缺乏技巧的结果。其实,从去年开始中国羽毛球队就有意安排一些青年选手参赛。 可是一年多时间没有见到一个新人脱颖而出。其主要原因是培养对像过多、过散。 经常是今天安排这个比赛,明天安排那个参赛,缺乏持续性,积分增加也比较慢。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年轻选手实力不济,给了机会却总是“一轮游”或者“两轮游”,打不出成绩,想要进步也就很难。啰里啰嗦地说了一堆,总体意思是培养新人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王正行。
个人观点,刍荛之见,不足之处请师友们批评指正!
应该是羽毛球队缺钱,看看隔壁的乒乓球队,无论哪个低级别的赛事,都是派二三十人参加!也有很多经常资格赛都出不了线的,还是经常出赛?
羽协目光短浅,浪费了很多年轻选手锻炼的机会,导致优秀的年轻人迟迟打不了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