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研
近日,一场名为《淘金米》的艺术展将黄金大米和普通大米混在一起,被质疑哗众取宠、浪费粮食,引起网友热议。
据公开信息显示,艺术家当场将500克黄金打造出的1000粒黄金大米撒入总计5吨的大米中,参观者被邀请进入这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 “粮仓”淘金,幸运儿可以带走自己淘得的黄金米。

图源潇湘晨报
开展以来,《淘金米》吸引大批观众前来参观淘金。据艺术家本人介绍,这个展览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黄金有价,但大米无价。将金米混杂入大米里面,让人把黄金淘出去,最后留下的是纯净的大米”。同时表示后续这些大米不会被吃掉,也不会浪费,将以艺术品的方式处理它们,“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文化遗产’”。
用大米和黄金作为类比,进行某种艺术表达,这种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从创作意图看,艺术家没有糟蹋粮食的意思,相反是想通过普通人参与的方式提醒大众——人们应当节约粮食。
但从反馈的状况看,似乎没有那么理想。梳理人们的不满,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这场展览用了5吨的米,其数量不可谓小,并且最后不是被吃掉。在人们心中,粮食最好的归宿当然是食用,哪怕是做成“艺术品”,多少也难逃一种浪费的观感。那么展览就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用“浪费”实现“节约”。
另一种则是淘金的方式,在一些网友看来,这非但不像是提醒人们在乎大米,而是“重金轻米”。淘金者恐怕心里在意的只是金子,聚精会神地找金子,而无所顾忌地把大米踩在了脚下,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一些网民难言滋味,也很难让参与者真正认识到米是更宝贵的财富。
这或许是一场典型的表达者和接受者错位的事件。艺术家没有恶意,但接受者却另有解读,二者没有形成特别一致的共鸣,由此产生了争议。
其实类似的事情并不罕见,近些年各种艺术品屡屡引发争议不在少数。比如此前某高校的毕业展上,由纸箱制作的展品,被网民质疑是“一堆废纸盒”;某地美术馆展出AI儿童形象,却被网民质疑观感不适、性化儿童等。
对类似的事件,很难简单轻易地站队,双方也都有各自的立场和理由。艺术表达有前卫性、先锋性,必然意味着和日常要拉开距离;但艺术表达的目的又在于沟通、交流,要让普通读者理解,传递艺术家的态度,就需要考虑社会观感。
这也是个提醒,既然艺术内外的互动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种反馈也理当被认真评估,创作者不妨主动倾听社会意见,从中磨合出艺术承载多元价值与期待的可能性。
具体到这个展览中,5吨的粮食被手摸脚踩过,再食用恐怕已不可能。后续的处理办法,可不可以尽可能地让其物尽其用?比如通过特定的清洗,进入一些精加工或酿造的行业,让这些大米找到食物最自然的归宿。
同时,这对其他艺术创作者也是启示。艺术需要巧思,但在眼下的社会认知中,恐怕也要考虑环保、节约的主流认识,保证艺术的先锋表达,尽可能不对大众认知造成猛烈冲撞。(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