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走进校园后。
他们的身上,无不寄托着家长的期待。
可如何引导孩子呢?
很多父母,都想助力孩子成长,可不知道从何做起。
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他的这句话,给出了答案。
同时,也戳破了太多家长,对“学霸”的误解。
那些成绩拔尖的孩子,表面看是天赋异禀,背后却藏着家长日复一日的托举。
做聪明的家长,要认识到:
真正的教育,不是刻意的训练,而是润物无声的浸润。
01
家长的认知,影响孩子的成长
很多家长会说:
“优秀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
如果你有这样的习惯,先别急着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先看看自己家,有没有“烟火气”。
女儿考上清华大学,有记者追问莫言教育秘诀。
莫言摆摆手说:
“我只是陪女儿看蚂蚁的父亲!”
郎朗的父亲,辞掉工作陪他去练琴,外人都感觉很疯狂。
殊不知,家长的行为和认知,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着孩子成长的方向。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要求孩子去做什么。
而是陪着孩子,用行动告诉他:“这个世界,其实很辽阔。”

02
父母的陪伴,决定孩子的状态
看过两个案例:
①某家长刷着手机,却要求孩子快完成作业。
②家长放下手机,拿起一本书,跟孩子说:“咱们一起学习吧。”
两种不同的家长,会带出不同的孩子。
作为家长,你是否意识到了呢?
陪伴孩子,从来不是简单的陪着,是需要耐心和智慧的。
家长陪伴的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心态。
想起作家毕淑敏的育儿经。
儿子小学时数学差,她没报补习班,反而每周带他去菜市场算账。
两个月过去了,孩子心算能力明显提升了。
家长是否陪伴孩子?如何陪伴孩子?
不同的选择,会让孩子形成不一样的学习态度。
03
智慧的家长,让孩子有选择权
见过很多家长。
大家习惯说“为你好”,结果孩子并不买账。
因为这种养育方式,在孩子的心目中,往往被认定为是强制性的。
真正聪明的家长,会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举个例子来说:
李开复成长的过程中,他的母亲说过:
“选错了也不怕,妈妈陪你重来。”
给孩子选择权,这种信任,反而让李开复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反观那些,被家长安排进名校的孩子。
有人到了大三,还不会订火车票;有人面临选择,就会慌了手脚。
好的养育方式,不是“要求”,而是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前者制造焦虑,后者培养韧性。
就像谷爱凌的妈妈,从不强调“必须赢”,而是说:“摔倒三次还能站起来,比拿金牌更酷。”

04
聪明的父母,会唤醒孩子动机
孩子的成长。
往往离不开家长的教诲。
但家长,同样要意识到:
“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
做聪明的家长,要唤醒孩子的内心,让其找到成长的动机。
某中学做过调查:
家长过度干预孩子学习,其子女抑郁率往往会更高。
教育学者尹建莉提醒道:
“家长越是焦虑地盯着分数,孩子越容易失去学习的内驱力。”
换一种养育方式,多一些耐心。
这样的家长,才能找到真正适合孩子成长的策略,成为孩子成长的真正助力。
写在最后
你知道吗?
学霸的背后,浸透着家长的汗水!
有智慧的父母。
他们不怕孩子考砸,怕的是孩子失去好奇心。
他们不担心孩子慢人一步,担心的是,孩子不敢说出“我不会”这三个字。
家长朋友们,请牢记这句话:
“真正浸透汗水的教育,从来不是催熟,而是等待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与万千家长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