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少典氏的子孙,姓公孙,名轩辕。他初生就露出不凡的一面,很小就能说话,幼时就思维敏捷,稍长则朴实勤奋,成年后能够明晰辨别是非。轩辕时期,正值神农氏衰微的年代。各诸侯国之间兵戎相见,残害老百姓,神农氏已无力征讨。于是轩辕训练战士使用武器,前去征伐不来朝贡的国家,诸侯国便都俯首帖耳。但是蚩尤极为残忍,无人能征服。炎帝想侵犯诸侯,诸侯就都归附了轩辕。于是轩辕推广美德,整顿军队,协调五行,播种五谷,安抚百姓,丈量土地,训练像熊罴、貔貅、貙虎一般凶猛的战士,率领他们在坂泉外围与炎帝交锋。经过三次交锋,黄帝的军队获胜。这时蚩尤造反,不听黄帝的号令。于是黄帝便调动诸侯联军,在涿鹿外围与蚩尤交战,最后擒获并诛杀蚩尤。此时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取代神农氏,于是有了黄帝。天下有不服从的,黄帝就去征伐,直到平定方才离开。从此黄帝开山通路,从未真正休息过。东面至大海,登上丸山,一直到泰山。西面到空桐山,登上鸡头山。南面到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在北面击退荤粥,来到釜山与诸侯盟约,并在涿鹿山谷处建造都城。黄帝四处迁移,没有固定居所,派军队为自己驻扎防卫。官职都以云命名,称为云师。设左右大监,监督各国。从此天下国家安定,因此祭祀鬼神、山川、封禅的事情在黄帝时最盛。黄帝获得宝鼎,观察太阳,推算历法。他任用贤能来治理百姓。黄帝顺应天地四时规律,推测阴阳气候变化,论述生死道理,分析存亡原因。他按时节栽植谷物和树木,驯养鸟兽和昆虫,管辖日月星辰,济及土石金玉,劳心劳力耳目,节约各种器物。轩辕具土德的祥瑞,因此被称为黄帝。
原文:
黄帝者,少典之子【子:后代。】,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徇齐:思维敏捷。】,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干戈:干是盾牌,戈是一种长柄横刃兵器。】,以征不享,诸侯咸【咸:都。】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气:五行之气。古时候以五行和四时相配,春为木,夏为火,季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蓺【蓺:种植。】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熊、罴、貔、貅、貙、虎:都是猛兽名。《索隐》认为这些猛兽经过训练可以作战。《正义》认为这些猛兽名是用来给军队命名的,借以威吓敌人。六种勐兽可能是六个氏族的图腾。】,以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禽:通“擒”,抓捕。】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荤粥:古代北方民族,秦汉以后称“匈奴”。】,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封禅:祭祀天地。】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䇲【推䇲:推演历数。䇲,同“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时:按季节。一说通“莳”,栽种。】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