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衫褴褛、不修边幅、胡子拉碴,这就是安徽大学教授何家庆留在大别山的样子。
何家庆
饥渴难耐的他曾拖着疲惫的身子一家一家地讨食,偶尔遇到好心人,何家庆才能得到一点残羹冷炙用来果腹,运气不好的一次,他甚至沦落到与“猪抢吃的”。
受社会尊敬的大学教授又何以沦落到如此地步?在前程一片大好的年岁,何家庆又是为何执着要去大别山?
人们眼中的“怪教授”1949年,何家庆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座小村庄里,贫穷笼罩着何家庆整个童年至少年时期。
母亲早早便离世,父亲用他瘦弱的重病之身撑起了这个家,何家庆常常吃不饱饭,瘦小的身体也经常因为营养不良而头晕目眩。
尽管常常连饭都没得吃,但何家庆的父亲却依然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父亲希望何家庆能够逃离一辈子当穷苦农民的命运,因此他倾尽全力供儿子上学,聪明懂事的何家庆也明白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
努力换来的结果是显著的。
学习刻苦的何家庆顺利考上了安徽大学,凭借优异的成绩还获得了国家的助学金,这一下,学费和生活费都有了着落,压在这个家的大山总算松缓了一些。
那个年代连识字的人都屈指可数,何家庆这个知识分子自然被旁人认为是人中龙凤,未来也必定是前途无量。
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
1976年是何家庆大学毕业的日子,在同学还在为就业问题烦忧的时候,他已经收到母校安徽大学留校任教的邀约。
何家庆
人家是毕业等于失业,何家庆却是顺利迈上人生的新台阶,教授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生物学。
到这时的何家庆已经将自己的人生活成很多人理想的样子,但就他个人而言,真正肉眼可见的改变却不是很多。
他家的装修依旧简朴,干瘪的身板大风一吹总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破碎感,枯黄的头发如干草一般长在头顶。
何家庆
眼镜腿断了就用竹片绑着,身上永远是那身洗得发白还打满补丁的中山装,脚上穿的也永远是那双破破烂烂的解放鞋。
不过何家也有贵重的东西,那便是25平方米房子里摆放着的密密麻麻近两万件的标本。
何家庆将这些标本视若珍宝,不允许任何人随意触碰,妻子和女儿都顺从他,但是在学校里,脾气颇为古怪的他却并不受其他老师待见。
因为在食堂吃饭时,何家庆从不跟任何人结伴,永远都是自己一个人就着馒头喝稀饭。
对领导说话他也从来不拐弯抹角,常常把领导堵得无言以对。
何家庆
但他又是一个颇为“双标”之人。
面对领导和同事的古板和腐朽在学生的身上一点都没有体现,他教学认真,面对学生的提问,他从不隐瞒,倾心传授;偶有空闲的时候,还会带着学生“逛”校园,学校里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师生的身影。
“没有一朵花是我不认识的,没有一种鸟鸣叫,我听不出来什么鸟。”何家庆经常这么对学生们说。
何家庆
正因这样的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的何家庆很受学生们的爱戴。
“我要去大别山!”不过,这样的生活却并不是何家庆真正想要的。
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穷苦的出身,也没有忘记还在贫困之中苦苦挣扎的家乡百姓,没饭吃的那段日子已经深深刻在了何家庆的心里。
何家庆想去大别山,他想去找寻更适合在贫瘠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让那些吃不饱饭的不用再忍饥挨饿。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别山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地带,那里地势险峻,却也是生物资源的宝库。几十年前只有一位法国传教士进入过大别山,并带出来500个植物标本。
至今,无人再去过,某种程度来说,它可以被称作“无人区”。
何家庆
何家庆对这片未知的领域充满了探索欲和求知欲,这个念头一经形成,就挥之不去了。
但是去大别山总是需要钱的,盘缠、设备、相机,这些都是一大笔钱,仅靠何家庆每月的20元工资,远远不够。
于是,何家庆给自己定下了攒钱的目标,可他的工资除去每个月的必须花销,仅剩几块钱,这对于几千块钱的目标简直是杯水车薪。
何家庆
但在没有额外收入的时候,节流就必选提上日程。
何家庆坚定地开始实行自己的计划,每个月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每天能吃一个馒头就绝不会吃两个,每顿能喝一碗粥就绝不喝两碗。衣服也从不买新的,破了就打补丁。
为了省钱,何家庆和妻子结婚的时候,甚至没有举办任何仪式,草草的一顿便饭就让新娘子心甘情愿的进了家门。
虽然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何家庆瘦骨嶙峋、身材矮小,但他内心的坚定让他对此毫无怨言。
何家庆
这样节俭的日子整整过去了8年,8年里,何家庆一共攒下了三千块钱,离需要的钱还差一半。
但何家庆35岁了,长期缺乏营养的饮食让他身体十分虚弱,他的身体根本无法支撑他再过8年如此艰苦的日子。
更糟糕的是,8年后,何家庆的身体只会更加虚弱。
何家庆
但令何家庆没想到的是,这次,却是他远在大山里的父亲帮了他。
父亲拄着拐,颤颤巍巍地来到学校,他听说了何家庆的困境,专门给儿子送钱来了。何家庆看到年迈的父亲,眼中已经充满了泪水。
父亲从口袋里拿出布包,颤抖的手一层一层地打开布包,露出里面厚厚的一沓钱,一共有4000元之多,里面没有一张是整钱,全都是几分的、几毛的、几块的。这些是父亲一辈子积攒下来的“棺材本”。
何家庆
为了支持儿子,父亲甘愿把全部积蓄拿出来。何家庆不愿意让父亲就此失去生活保障,但没有这笔钱,他去大别山的计划就只能放弃,何家庆进退两难。
对父亲的愧疚和对大别山的执着让何家庆内心充满了矛盾。最终,何家庆颤抖地接过了父亲手里的钱。
1984年,何家庆终于踏上了去大别山的道路,他带着7000多块钱、相机和纸笔,开始了这场未知的旅途。
何家庆
大别山之途注定艰险。凶险的地势,恶劣的天气,何家庆靠着他的一双脚,踏过了一寸又一寸的土地。
困了就睡在大树下,渴了就喝泉水,饿了就摘树上的野果吃。任务繁重,为了节省时间,何家庆一天只睡不到四个小时。
山上气候多变,蚊虫的叮咬让何家庆身上没有一处完好的皮肤,随时出没的野兽更让何家庆心惊胆战。
何家庆
路途的辛苦也远远不止这些。一天晚上,何家庆结束了一天的考察,想要在大树下休息时,竟发现自己被狼群给包围了,这一刻,何家庆真的被吓破了胆。
他连忙退到一个角落里,点起了篝火,就这样一夜未眠,何家庆捡回了一条命。
正因为这次大别山之行,国家开始重视何家庆对生物资源的开发意见,并派何家庆到绩溪县做县长。
1990年,何家庆来到了绩溪县。
何家庆
何家庆在绩溪县期间,考察了绩溪县23个乡,一共采集到了1536个植物标本。
更值得称赞的是,何家庆在这里发现了他后半生都为之奉献的农作物——魔芋。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何家庆把他所有的研究成果写进了《魔芋栽培技术》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魔芋的栽种、养殖过程。为种植户提供了全方位的种植指南。
何家庆
魔芋是一种喜湿、喜阴、耐贫瘠的可食用作物,并且适合山区生长,种植难度小,技术含量低。这一作物的发现让绩溪县的人不仅能吃饱饭,而且能靠种植魔芋增加收入。
何家庆在绩溪县大肆推广魔芋种植,并且自己花钱为村民买种子。绩溪县成功靠种植魔芋脱贫成功,当然,何家庆功不可没。
绩溪县人民对何家庆感激涕零。
西南之行何家庆在绩溪县任职结束后,又开始了他的西南之行。
魔芋更适合在西南山区生长,何家庆想要更加广泛地在西南推广魔芋,让众多西南人家也能靠种植魔芋脱贫成功。
何家庆
1998年,何家庆踏上了这次西南之行。
西南地区环境恶劣人尽皆知,何家庆之行何其困难。但心中的大爱支撑着何家庆毅然踏上了旅途。
如今已经年近50岁的何家庆早已是疾病缠身,面对如此艰难的前路,何家庆已经做好了献身祖国的打算。
这次路途相较于大别山之行可谓是更加艰苦。
何家庆
在这途中,何家庆遭遇了劫匪,劫匪要把他身上的全部家当都要抢去,但这也意味着何家庆将没办法继续他的西南之行。何家庆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劫匪,劫匪这才给他留了一部分钱。
何家庆也遇到过骗子,骗子博取了何家庆的信任,却反手把何家庆骗到了采石场当劳工。他的任务还没开始,怎么能一辈子就困在采石场呢?
何家庆尝试了很多次,终于在一次看守没注意之时逃了出来。
何家庆
长时间地风餐露宿让何家庆宛如一个乞丐,蓬头垢面,衣不蔽体。他向沿途的居民讨饭吃,居民误把他当作乞丐,看到他就连忙躲开,拒绝施舍饭菜给他。
唯有偶尔遇到好人,何家庆才能有东西吃。
最令他屈辱的是,一次好几天没吃饭的何家庆路过一户人家,他上前去讨饭,那人指着旁边的猪食对何家庆说“只有这个”。
何家庆
何家庆看着眼前的猪食,愣住了,身为教授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本能让何家庆犹豫了。
此刻,尊严一文不值。
他最终还是红着眼眶一步一步向猪食走去,在尊严和生存面前,他选择了生存。
尊严不能当饭吃,但是他活下去,就能使魔芋种植技术得到推广,就会让更多吃不上饭的人有饭吃,让更多人能够脱贫。何家庆放弃了自己的尊严。
何家庆无愧于被称为“中国脊梁”。
何家庆
这次西行,何家庆收获斐然,他途径了8个省108个县207个乡镇426个村寨,行程约31600公里,何家庆完成了自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一路,何家庆沿途传播魔芋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了57家魔芋加工厂,给中国带来了17种新的魔芋品种。他用脚丈量了几万公里,终于成了植物王国的科技扶贫“殉道者”。
结束这次西南之行的何家庆并没有停下来。他依旧保持着极低的物欲。何家庆从不吃3块钱以上的饭菜,国家奖励他10万元,他转手就捐给贫困地区的儿童。
何家庆
金钱对于他没有丝毫用处,他的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植物和人民。
西南之行后的何家庆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但他依旧在科研的路上奋勇前行。
2016年,何家庆又一次自费去了潜山和岳西,调研栝楼的发展。他经过了17个县区,291个乡镇。
但操劳一生的何家庆还是没有躲过病痛的折磨。
2019年7月,在调研的路途中,何家庆晕倒了,医院诊断他患上了癌症晚期。
病情来得十分迅猛,何家庆很快就无法行走,只能卧病在床。也无法再进食,只能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原本就瘦弱的身体更加瘦骨嶙峋。
躺在病床上,何家庆也依旧坚持着写调研报告,他想在他人生中的最后时刻,多给社会留下些成果。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癌细胞很快扩散全身,何家庆的生命之火马上就要燃尽了。
临走之时,何家庆嘱咐妻女,要把自己的器官捐赠出去。最终,何家庆的眼角膜捐献给了两名少年,这是何家庆最后留给世界的光明。
2019年10月19日,何家庆与世长辞,离开了人世。
何家庆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也是值得称赞的一生。
父亲还在世时,为儿子何家庆买了块布料,做了一件中山装。没有多少学识的老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身为教授,应该有件体面的衣服。
自此,这件中山装陪伴了何家庆一生的时光。
在领导接见的时候,上电视接受采访的时候,领奖的时候,何家庆都身着这件中山装。
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离世之后,这件逐渐打满补丁的中山装替父亲见证了何家庆随后的一切荣耀。
何家庆半生多次涉险,半生颠簸,只为了让更多植物标本被发现,只为了更多人能够摆脱贫穷的生活。
何家庆是人们眼中脾气古怪的“怪老头”,又抠又邋遢,不善交际,但真正了解他的人无不把他奉为神明。他是无数生活在大山里的人的恩人。
何家庆的功绩,值得后世千秋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