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15岁离家,77年不回故乡,记者问他原因,邓公回答:我怕

洞鉴五千年 2025-01-02 12:40:57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代都会抛出一系列重大的命题,等待人们去破解,而在那个满是混战的年代,能成为先锋者的人必然是有很强的能力。

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领袖,他的能力自然不用多说,如今我们依旧敬仰,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伟人,是同样有能力的邓小平。

在一起共事的日子里,毛主席曾多次对邓小平的工作能力给予高度赞誉,称赞他外表很温和,内里却透着刚强,未来不可限量。

更重要的是,邓小平为人公道、宅心仁厚,即便犯错,对自身要求也极为严苛,而后来他也没有让毛主席失望,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1975年的时候,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工作,全力整顿“文革”期间的乱象,使得党和国家迅速焕发生机。

邓小平为国家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鲜为人知的是,邓公自15岁背井离乡,离开四川广安后,整整77年都未曾踏上故乡的土地。

在中国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古往今来,叶落归根是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怀与传统。

每一位在外漂泊闯荡的游子,暮年之际总会怀念故乡的山水,但邓小平作为一个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领航人,却不曾回家乡。

更重要的是,邓小平自己不回乡就算了,他甚至不允许家人子女轻易返乡,很多人不了解,直到他在一次和记者的谈话中透露出原因。

1988年有记者采访邓小平,期间询问邓公为何不回乡看看,邓公微微叹了口气,只轻轻吐出两个字:“我怕……”

邓公生于1904年,老家在四川广安,原名邓先圣,他的父亲曾在清朝为官,因此家境还算殷实,邓小平自幼便踏入私塾。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少的邓公早早接触先进思想,因此与父辈的传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让他的父亲很是苦恼。

直到15岁,邓公便踏上了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征程,家中财力足以支撑他的生活,可邓公有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力更生,在法国边打工边学习。

那时候的邓小平因为年龄小,在打工期间受到很多不公待遇为此他又辗转来到巴黎,在这里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

1922年邓公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在组织的安排下奔赴俄罗斯深造,期间展现出了超强的能力,他才思敏捷、记忆力超群。

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公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学业,之后回国他投入到党的各项繁杂工作中。

直到1949年开国大典的礼炮声打响,邓公的梦想终于实现,可国家百废待兴,他又奉命奔赴西南军区,驻地在成都。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到广安的路途不过半日,可邓公却从未踏上归乡之路,这让很多人战士们不理解。

后来邓公调离成都,前往北京任职,此后至80年代末,先后八次到四川,期间广安三次盛情相邀,都被他婉言谢绝。

但事实上,邓公虽然没有回去,但他曾写信给当地政府,还将自己的钱捐献了一部分给家乡的人们。

直到1988年四川自贡灯会展在北京北海公园璀璨亮相,邓公携家人欣赏着家乡特色,当时还有很多记者在现场,发生了上文的一幕。

至于邓公为何会“惧怕”,实际上是邓公害怕惊扰家乡父老,因为他知道他一旦回乡,势必会引起当地的隆重欢迎。

一旦返乡,广安必定会修路迎驾,这样劳民伤财之事是邓公不想看到的,只要乡亲们过得好比什么都强。

其次中国社会人情浓厚,邓公作为广安的一员,亲戚、老乡难免有请托走后门之举,而邓公一生最痛恨徇私舞弊、破坏原则。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邓公才一直没回去,但他对家乡的怀念一点都不比别人差,他将这种思乡之情深埋心底。

对邓公而言,祖国大地是他的家园,因为他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1 阅读: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