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标杆万科的现状,预示了未来行业趋势

樊稠我见 2025-02-01 21:48:39

#图文打卡贺新春#

近期,万科董事长郁亮和总裁祝九胜双双辞职,深地铁董事长辛杰接任万科董事长。实际上,这一变故,实属深圳国资委迫不得已之下的无奈之举。

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优等生万科已深陷债务困境。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份,万科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1,810.7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2,460.2亿元。

同比2023年,2024年万科的合同销售面积下降26.57%,合同销售金额减少34.59%。

2024年,万科的合同销售均价为13587元/㎡,同比2023年的15252元/㎡,下跌10.9%。

1月27日,万科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450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121.63亿元。

2025年,万科共有16笔到期或行权的境内公开债,存续本金规模合计326.4亿元,另有两笔境外债到期,存续本金规模约为66.4亿元。

这是万科有史以来最高的年度债券金额,也是今年中国开发商中最多的。

2025年一季度,是万科的偿债小高峰,有98.9亿元的境内公开债需要兑付,而境外债兑付高峰为2025年5月,当月需兑付4.55亿美元。

另一方面,是万科的现金流持续吃紧,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

由此可见,万科已深陷债务困境,仅靠自身力量已无力回天,如果此时国资委再不出手,任由郁亮团队这么折腾下去,万科暴雷将会是迟早的事。

事实上,万科‌的现状就是整个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缩影。想想看,房企优等生的表现都如此拉胯,其他房企的经营状况可想而知,只会更差。

2025年,房企将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债务压力和销售困境。‌

一、债务负担压力山大

2025年,房企将面临更高的债务到期规模。据克而瑞统计,2025年全年房企债务到期规模达5257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到期规模约1574亿元‌。

尽管一些房企已经完成了债务重组或展期,但在销售市场长期低迷的情况下,仍然面临财务困难,不排除未来出现二次违约的风险‌。例如,融创中国和富力地产等企业仍在寻求多只债券的再度展期‌。

二、整个行业将继续面临有价无市的销售困境

2024年,前100房企销售额下降了30%,2024年百强房企销售总额为43547.3亿元,同比下降30.6%‌。这种销售下滑的趋势在2025年预计会持续,导致房企回款压力增大,销售回款难以覆盖债务‌。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今年房企可能会加大楼盘推售力度,甚至大幅降价以促进销售‌。

过去三年,全国平均房价下降了23%,个别区域的房价下降了30%~60%,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较之以前也出现了大幅下降。

三、如何消化天量库存商品房?已成为楼市能否摆脱困境的关键

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底,中国库存商品房数量为75327万平方米‌‌。这一数据比上年末增长了10.6%‌。此外,202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达到7532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0.6%‌。

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共有6亿栋住房,这个数量足够容纳30亿人。这意味着房子总体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近些年各地建房速度已经放缓,但房子已呈明显过剩的状态。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从库存去化周期来看,2024年12月,全国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即存销比为21.3个月。

这意味着,按照目前既有的销售速度,市面上新房库存规模需21.3个月时间才能消化完。

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推算,能否成立,还要看二手房的挂牌数量和销售情况。因为,按照常理,除了刚需外,人们只有将手里的旧房子卖了,才有钱去购买新房。

目前从网上查不到全国二手房挂牌数据,但相关数据表明,近两年二手房挂牌数量已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例如重庆二手房挂牌量接近34万套,武汉、合肥、西安、天津二手房挂牌那都接近20万套,一线城市广州的二手房预估全市挂牌量达到了17万套,北京也达到了13万套。

数据采样中显示,18个二线城市中挂牌量超过15万套的有7个,挂牌量如此之大,对于楼市的冲击可想而知。

此外,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接近欧美国家的70-80%。城镇化进程已接近尾声,事实证明,期望农村居民进城买房来消化库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随着我国已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叠加出生率持续下跌,未来“房子比人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此可以推测,将来的年轻人根本不用买房,仅靠继承就足以满足住房需求,甚至有可能出现一个人继承几套房子的情况。

四、有效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仍在探索之中

当前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主要是政府下场收购库存房商品保障房,可是,这一运作方式在实践中受阻,似乎行不通。原因在于,政府用作保障房的价格,要明显低于市场价格。

因此,政府至少要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去收购商品房。而这对于房企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这意味着房企要赔本卖房。

看来政府收购这条路走不通,而城中村改造项目虽然能够解决一部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但对于解决天量库存效果有限。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楼市问题,管理层必须尽快转变思路,在新思路的基础上去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事实证明,只有提高广大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降低房价收入比。才能从根本上促使楼市摆脱困境,引导房地产走上正确的复苏之路。

五、破产、收购和兼并重组将是房企未来出路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大约10万家房企。房地产在中国成为夕阳产业已是不争的事实,未来等待这些房企的结局,无非破产、收购和兼并重组这几条出路。

目前恒大已进入破产程序,而债务重组较为成功的是旭辉,其次是融创。此外,富力、龙光、奥园等也属于高效债务重组的房企。

毋庸置疑,未来80%的房企将会被淘汰出局。能够留下来的,只会是实力雄厚的央企和地方国企。

回顾历史,不得不为超人李嘉诚的高瞻远瞩所折服。现在看来,当年他果断退出大陆房地产市场,是一项多么英明的决策。

试想,如果管理层也能在2015年及时出台“三道红线”政策,那么,如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0 阅读:98

樊稠我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