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退伍兵,被分配到机修厂当变渣工,最终却成为了厂里的领导

历年壹沫 2024-02-16 22:10:40

“左右横跳,加快步伐,跟上——”杨天铎咬牙忍着背包的沉重,双脚在泥泞的沙地上艰难迈步。他刚满18岁,这是入伍一个月后的第一次长途行军拉练。

“新兵蛋子,装什么装啊,腿软就别磨蹭了。”队长在一旁骂骂咧咧,杨天铎知道不能示弱,只能强打精神跟上大部队。

好不容易熬到训练结束,杨天铎脱下锅盖头,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他累得说不出话来,这与高中时候的日子天壤之别。

此时,一位老兵走过来,笑呵呵地递给他一根香烟:“小兄弟,抽根烟压压惊,这部队的日子,没这精神过不去的。”

杨天铎谢过老兵,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在部队里好好磨砺,不能让家人失望......

1978年,杨天铎光荣退伍。可一个大男人,除了一身傲骨,别无长物。他去市劳动局报到,却无奈被分配到机修厂的锻造车间,成了一名又脏又累的变渣工人。

刚来时,杨天铎被高温和噪声弄得头昏脑胀。他在炉前忙活了一天,晚上洗不净的机油气息久久挥之不去。工友们劝他别做梦想当官,只能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

杨天铎没有气馁,继续在车间里挥汗如雨。5年过去,他的双手长满了厚茧,后背也弓成了驼峰。同事们都叫他“老杨”、“钢铁杨”。没想到,一鼓作气的努力终于化为奔腾向上的力量,推动他走上人生巅峰。

杨天铎明白要改变命运,唯有学习和写作。业余时间里,他常在宿舍独自啃书看报。柴油灯映着他专注的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有时,灵感来了,杨天铎会写下自己的感想和生活琐事。他用朴实的文字记录锻造车间的点点滴滴,连同自己的苦乐也融入字里行间。这些稿件陆续寄给当地报刊,偶尔也能见报发表。

5年时间里,杨天铎坚持写作500多篇,文笔也渐渐得心应手。这些意气风发的文字被厂里一位领导发现,为他指明了人生转折的明灯。

1983年,厂党委决定调杨天铎做办公室秘书,以备不时之需。这一转身,仿佛让杨天铎从土地里跃上了高架桥。他脱下油腻的工作服,开始了文书工作生涯。

一年后,市劳动局副局长林导来视察厂里职工生活。林导有个女儿叫林晓梅,在综合部工作。林晓梅跟着父亲一起来到厂里。杨天铎有幸招待了林晓梅一行。

林晓梅知道杨天铎的情况后很是赞赏。她在父亲的安排下,经常来厂里找杨天铎切磋文学话题。两人志同道合,渐渐产生了爱的火花......

1985年,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杨天铎和林晓梅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简单的仪式之后,杨天铎如获至宝。和晓梅在一起的日子里,他们相濡以沫,让杨天铎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林导非常满意女儿找了这样一个有上进心的女婿。不久之后,在他的举荐下,杨天铎又获得提拔,成为了厂团委的副书记兼青年工作办公室主任。

岗位的变化让杨天铎有了更多施展抱负的舞台。他主动作为,先后组织开展了助学活动、技能大赛、青年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惠民实事。杨天铎也藉此认识了很多厂里的青年才俊,为他日后步步高升打下基础。

1987年,在上级的安排下,杨天铎正式成为厂里的中层干部。他担任了机加工车间的主任,开始全面负责车间的各项工作。

杨天铎勤奋工作,深入车间了解生产情况。他先后解决了工人开机慢、机床设备老化等一系列长期存在的问题。车间产量得到明显提高,订单接连过关,杨天铎也因此在厂里小有名气。

10年后,杨天铎又通过江山接力,做上了技术科的科长。他全力负责技改攻关项目,带领科室技术人员开发了多项装备新工艺。这为厂里节约了大量成本,也让他的事业达到更高峰。

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杨天铎也遭遇了不少困难。厂里的体制老化、设备陈旧等问题屡屡阻碍他的工作计划。杨天铎并没有气馁,而是鼓励科室员工加强技术创新。

他带头深入一线现场,亲自指导工人操作新设备,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杨天铎与员工并肩作战的精神感染着大家,科室的工作效率也因此得以提高。

2017年,杨天铎从厂工会主席的位置高挂冠退下火线。退休后的他依然关心厂里发展,为青年员工答疑解难。时光荏苒,杨天铎用他的坚韧和执着,绘制出了一段不能再闪亮的奋斗史!

退休后,杨天铎有了更多时间回顾自己的经历。他时常在公园长椅上看书写字,整理多年的工作感悟。林晓梅也经常过来陪他聊天,听他讲述那些风风雨雨的岁月。

“我本可以在深山老林里终此一生,如果不是写作让我树立起斗志,也不会有后来的种种机运。”杨天铎感慨万千。一路走来,坎坷和辉煌交替出现,终于汇入他人生的大海。

偶尔,杨天铎也会把自己的故事写成文章,发表或打印成小册子。他希望这些积淀能够帮助、鼓舞更多迷茫的人。苦难不是终点,奋斗可以改变命运,这是杨天铎人生的真谛!

1 阅读:1421
评论列表
  • 2024-03-14 15:18

    好好上班班,因为人家按时给发钱了。

历年壹沫

简介:读着别人的故事,悟着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