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年间,物资匮乏,粮食紧缺,许多战士们能够挺过那些艰苦的岁月,少不了人民群众的资助和支持。
1991年,83岁高龄的王震收到老部下马兴的来信,信中提到了四十五年前廖姓地主一家资助了部队1000担救命粮帮助359旅听过那个冬天一事。
此话一出,当时已然是开国将军的王震陷入了沉思,他当然不会忘记廖家的恩惠,思绪又回到了四十五年前。
雪天受难,进退维谷四十五年前,正值国共交战激烈,打到不可开交的地步,战况逐渐胶着,双方有来有往,来回拉扯,消耗着对方的存粮和兵力。战线一拖,并迎来了大家都不想见到的局面,冬天来了。
那时的王震正是接了领导的命令,率兵南下,在东江一带,驻兵自守,联系华中与华南,使其成为一条连贯、完整的战线,确保能使其应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优势后,老蒋会反咬一口。
由于时间紧迫,任务重大,领导不得已,只好将王震叫来,郑重地交付给他这一任务,并语气沉重地对他说:
“此次任务艰巨,如果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迅速胜利,你们将很可能成为孤军。因为那时的蒋介石,必定不会让你们成为插在他咽喉上的刀子,他将调集重兵对你们进行围攻。到时的斗争将十分残酷,你们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王震听了主席这一番话心头一热,再加上他一心向国家的赤诚和决心,他向主席表示自己绝对会严守阵地,自己以及身后的兄弟们随时随刻都做好了为了国家而牺牲的准备,此次任务一出,一定会拿命死保,绝不让主席失望!
就这样,王震率领的359旅踏上了捍卫领土之战。
在国际形势稍有好转,法西斯势力一蹶不振之际,老蒋果然如同领导会担心的那样一般,对准中原地区发动了几个军区的火力猛烈进攻。
老蒋的部队因为得了外部力量的支持,所用武器装备十分先进,威力巨大,我方因此而死伤无数,但尽管如此,在双方的交战中,依旧是我方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尤其是王震所率领的359旅,更是在与老蒋的对战当中屡屡取得胜利,一举攻下枣阳等地,敌方的士气瞬间大跌,反观我方,却如同冬日中的炎炎火把,士气汹汹。
冬天气候酷寒,粮食有限,手足僵硬,就算是训练有素的士兵也难挨在寒冷的冬天作战。
看着目前形势一片大好,王震长舒一口气,正打算带领部队前去洛阳一带歇息歇息,休整一下,养精蓄锐再做打算,毕竟胜利固然可贵,但战士们也不是铁打的,也是需要时间来休息的。
但是天灾人祸总是不如人愿,在部队行进至环谭一带时突遇暴风雪,一时间大雪封路,大风迷眼,前方的路更加的不好走了,但是想要返回也被风雪阻拦。
当时的状态可谓是进退维艰,没办法,只能就地休整。
但是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更糟糕的还在后面。由于大雪封路,后面的运输物资和粮食的部队也无法与359旅联系,自然也无法继续为部队提供物资。
一切都好说,只是这粮食的问题迫在眉睫。僵持在此地的几千余人现在不仅精疲力尽,还要忍受寒冷和饥饿的侵袭,如果没有食物下肚,想必不出几天,便会有战士饿死,冻死的情况发生。
弹未尽而粮先绝。此时的王震必须要做出艰难的抉择,究竟怎样才能在这么紧急的时间中,获得够这几千多人熬过暴风雪的粮食。
更何况以现在的战事情况来看,如果派遣小队出去寻找食物的话,先不说绝对来不及,就算是来得及,也极容易被外围的敌人发现并一举歼灭。这对于现在的状况来说,绝对是冒险的。刚放下去的心似乎又紧紧地提到了嗓子眼。
他叫来了当时正值地方行署专员的李实,让他来一起想办法筹集粮食。但当时的行署专员对李实来说也不过是个空架子罢了,手下只有寥寥数人可用,此时哪有那么多人马来一起筹集物资呢?
但就在众人忧心焦灼之际,李实还真想出来了一个办法——去环潭镇的廖家求得救命粮。
家大业大,出力援助说起这廖家,可真是一个不随大流的地主之家。提起地主,我们的印象便是大凶大恶之人,是共产主义的敌人,是压迫农民,剥削百姓的代名词。然而,廖家早在百年前就拜托了这些桎梏。
当时的廖家家主廖临轩迎娶了知书达理的毛氏,简直是为他的事业和廖家的辉煌添柴加火,锦上添花。
当时正逢廖家帮助徐氏打赢了官司,徐氏想要将膏盐矿低价转卖给廖临轩。其实彼时的膏盐矿十分的抢手,来钱快不说,主要是当时的石膏和食盐都十分的重要并且紧俏,同时掌握了这两项物资,便基本可以保证未来几十年都不愁吃穿了。
只是尽管徐氏已经放低价格了,但这对于当时的廖家来说依旧是一笔大钱,并且家中长辈也不会允许廖临轩这样做,都认为他是在胡来。
在这关键时刻,廖临轩的妻子毛氏站出来表了态,大力支持收购膏盐矿,并表示,如果家里不愿意出钱买矿的话,那么她就是花自己的钱,用娘家的钱也要将这矿收购下来。
此话一出,还是经由一个刚入门没多久的媳妇之口,廖家人便觉得这矿不买便是叫人瞧不起了。如此一来,收购矿一事变得轻而易举。而廖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地的大户之一。
家境殷实,物资丰厚的廖家不仅没有在抗日战争中衰败,反而还利用自家优势,资助了我国好几次物资,使得战士们的生活有所好转。
尽管目前的局势来看,敌人占据了廖家所在的地盘,使廖家不得不屈服于他们,但这样一个忠于国家偏向国家的地主之家,我国还是有理由相信这次的借粮之行依旧是颇有希望的。
李实来到廖家家宅内,没看到家主,反倒是从屋内走出来了一个老太太。此人就是当年明事理的廖临轩之妻毛氏。
老太太一看到李实的军装便露出了了然之情,问他:“你是当兵的吧,是什么人,此番来又有何事相求啊?”
李实如实将情况说明了,同时手心却在暗暗发汗,担心此次借粮行动不顺利,那么战士们就真的要饿肚子了。
而老太太知道来者是来借粮的便只是笑了一笑,然后对李实说:“你去跟着管家到库房去取吧,需要多少拿多少便是了。我廖家如今虽不如从前,但这么些粮食还是拿的出来的。”
李实对着老太太多次感谢了之后才拿着粮食离去的。离去之前,牢记“国家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于是当着老太太的面写了一纸欠条,其中写着今日从廖家拿走的粮食数目还有自己的部队之类,还盖上了鄂北行署的大印。
但谁知,老太太在他将这拿到面前时,竟一把将欠条撕了,并说:“欠条就不需要了,就当是我们廖家支援你们的吧。”
如此之深明大义,令在场之人无不佩服。
李实在告别廖家之后。廖家还向战场上送了好几次物资,送了许多蔬菜以及几头大肥猪等。
既解决了我国的燃眉之急,也令我们的战士们士气满满地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之后的战争中我方屡屡战胜,获得了战场上的绝佳优势与这件事也密切相关。
水落石出,沉冤得雪廖家对国忠心耿耿,帮助颇多是事实,那么这次为何会突然提到45年前的往事呢?
原来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廖家的辉煌也逐渐没落。本来敌人占据着这个地盘,看着廖家家大业大,早就想将廖家的财产占为己有了。
只是奈何老太太在,于是不敢贸然动手。后来老太太去世,又有廖家亲近敌人这一事实,对我国便随便编织了一个罪名将当时的家主廖复初送进了监狱。
不出多久,廖复初出狱,可这外面却似乎已经变了天。廖家的家底全被掏空,他的生活一下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本来就这么低调的吃糠咽菜倒是也能苟且度日,但是奈何他是一个地主儿子的身份摆在那里,周围的百姓没少给他冷脸。
没过多久,受人排挤,在社会寸步维艰的廖复初便又被送回了监狱。
再次出狱已是四十年后,这次出狱他连该回哪里都不知道了。走投无路之下,他看到了报纸上刊登的当年廖家资助军队一事,便想着找到刊登这篇报道的记者询问一下。
本来只是抱着碰碰运气的心理发的消息,没想到马兴竟直接找上门来,仔仔细细地询问了他这些年过得如何,然后直接致信给了开国将军,也是当年率领359旅的王震。
王震看到后也很震惊,立马向部队说明情况,并给廖家,还有廖复初平反,绝不能让国家成为恩将仇报的组织。这桩蒙冤事件就这样圆满结束了。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