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白宫4月10日发布的一项行政命令,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额外关税现已达到145%。
这项行政命令显示,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9日宣布对中国增加125%的关税,加之自3月初以来已经实施的20%所谓芬太尼问题施加的关税,累计关税已达145%。
业内分析,市场对医药产业的远期竞争优势充满信心,对于过程的曲折程度亦有相当的准备,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创新药及相关产业链仍是大家看好的方向,且内需消费的相对确定性在提升。
整体而言,关税对企业业务的影响可从价格传导(成本转移)、供需格局、成本构成等角度做分析。
美国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加关税(看竞争格局和价格传导)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征收“对等关税”,药品被列为豁免品类,主要受到影响的品类是“医用耗材、敷料、医疗设备及其零部件、康复用品等产品”。
考虑到部分低值耗材产品前期(2024年)已被大幅加征关税,从产业应对的情况来看,中国企业已提前布局东南亚生产基地或减少对美依赖转移非美市场,本次其他国家同时被加征关税。
业内认为,这对国内产业而言是一个积极的影响(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被相对削弱)。
当地时间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讲话中声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如后续美国加征药品关税落地,对于主要品类的可能影响如下:
创新药:影响很小
关税影响的是采购成本,如果创新药只考虑生产成本,平均毛利率在85%以上,成本端的变化影响对于最终利润的影响很小。
①商业化品种:如果产品是自营,如部分企业品种制剂工厂设在美国,或影响较小;如果产品是代理,结合药品相当高毛利率,实际出厂价格或影响较小。
②商务拓展(BD)业务:BD业务属于技术出海,不受到关税变化的影响,特别提醒从中国BD合作范围来看,非美国企业(如欧洲、日本等)占比也相当高,不受影响。此外从BD的价值(首付+里程碑+分成),分成是以终端收入的一定比例来计算,受到关税影响较小。
③美国创新药终端价格调整相对容易,因此成本如上涨亦可传导到终端价格。
原料药:影响可控
考虑到部分原料药品种存在全球产能过剩,关税加征或将进一步削减中国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
但经历2018年关税冲突后,中国原料药对美直接出口比重下降,(以HS编码29章估算)从2018年的15.3%降至2019年的13.0%,2024年直接向美出口原料药金额占比降至9.8%。
CDMO:影响可控
对于R(研究)和D(开发)部分,现有业务模式的核心逻辑是,中国具备更高的开发效率,且该部分占整体新药研发投入占比较低。
对于M(生产)部分,实际影响会更复杂,一方面相当部分M业务最后出口的不一定是美国,另外一方面,在高效合规范围内找到合适的替代产能也是应对之一。
国内医药合同研发和生产(CDMO)企业也在做全球产能的布局。
中国对美国产品加关税(看国产替代)创新药:整体利好
部分进口产品影响较大,利好国产创新药替代,医药产品终端价格弹性较低,因此成本的增加将对直接进口美国产品产生直接的影响。
但相当部分外企也做了产业链的提前安排,在中国建厂本土化生产或非美国家生产等。
血液制品:整体利好
美国是采浆大国,中国是白蛋白消费大市场。血液制品作为全球产品,相关企业可以通过产能的规划调整规避关税的影响。
业内分析,市场短期仍将导致直接美国进口的血液制品竞争力相对变弱,使得国产产品受益。
医疗器械:整体利好
部分直接进口美国的器械产品会受到关税影响,同创新药类似,近年来海外头部器械企业如GPS已加强中国本土化布局,就供应链做规划调整。
此外,商务部对进口医用CT球管开展调查,对于进口替代亦有帮助。
内需消费的相对确定性在提升业内认为,市场对医药产业的远期竞争优势充满信心,对于过程的曲折程度亦有相当的准备,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创新药及相关产业链,仍是大家看好的方向,且内需消费的相对确定性在提升。
来源 天风研究
